東北網11月9日訊 每到供熱期,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海大廈的居民們都比較郁悶,因為集中供熱管線就從他們樓下經過,但就是不『眷顧』這裡。
居民王先生說,該樓曾經發生過大冬天放水停熱事件,雖然由南勛物業接手後,供熱有了一定改觀,但室內溫度並不能讓居民完全滿意。居民們很想入網,雖然管線就在樓下過,但就是接不到百姓家裡。
與濱海大廈相比,道裡區前進路33號和41號兩棟居民樓的情況更差,居民們不僅只能用報廢的鍋爐維持供熱,而且還將面臨『棄管』。
市物業供熱集團下屬的華能集中供熱公司是哈爾濱市較早的集中供熱企業之一。記者在華能了解到,今年華能熱網新增加42萬平方米,其中僅有5.4萬平方米是屬於『拔小煙囪』項目,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據華能的工作人員講,在拆除小煙囪並入集中熱網的過程中,難度很大。很多小區的原供熱單位並不願意將小區的『供熱權』移交集中供熱單位,其原因主要是利益問題。而這些小區一旦出現管道老化、供熱質量下降和熱費收繳困難等問題,就會直接被供熱單位棄管。最開始賺錢的時候,不願意並網,等不賺錢了,再想法『扔給』集中供熱企業。
對於並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物業公司經理表示,作為原供熱單位,並網之後不僅收不到以後的包燒費,而且還要拿出一部分錢來做『並網費』,如此『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做法,根本沒人願意乾。
那麼,在小區並入熱網的環節中,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呢?《黑龍江省城市供熱管理條列》第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鼓勵發展與熱源工程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的城市熱力管網建設,並與城市市政設施建設相協調。第十四條規定:新建的房屋,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交納供熱工程建設配套費。分散鍋爐改造後並入集中供熱管網的,可以減免供熱工程建設配套費,具體辦法由市、縣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而記者在市供熱辦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的集中供熱面積約佔全市總供熱面積的65%左右。在並網改造過程中各級政府是如何制定相應政策的呢?市供熱辦有關人士介紹,大的方向還需要省一級的主管部門把握,在並網過程中,具體要減免哪些費用,減免多少,也需要由省級部門制定細則。
據報道,2005年,市環保局制定了集中供熱的目標:2006年完成道裡集中供熱(三期)工程,並啟動西南部、煤五、松北區、呼蘭區等一批大型集中供熱項目,力爭到2008年使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0%,2010年達到92%,市區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
本月初,南崗區西大直街334號、346號兩棟居民樓經過了近20年的努力,終於將兩棟樓並入了熱網,百姓拍手稱快的同時,期待我們的行政部門把這兩棟樓的成功經驗在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