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5日訊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能分擔一些家務事。然而,日前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對全省16個市縣、12201戶家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家庭的子女基本不做家務,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僅佔5.4%。調查報告認為,父母們這種『大包大攬』的做法,不僅抑制了孩子的創造性和參與精神,而且滋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限制了其獨立意識的樹立,使孩子們缺乏責任感,也缺乏抗挫折能力。
調查:九成以上孩子不做家務
不同職業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教育、引導方式都有不同,這也使家長對子女的影響程度不同。本次調查專門針對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職工;國有經濟單位職工;私營或個體經營者;國有經濟單位(私營或個體經濟以外的其他經濟類的單位)職工;其他職業展開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五類職業家庭的孩子在家不做任何家務或者只是偶爾做家務的佔到了九成多,比例分別為97.5%、95.3%、93.4%、92.2%、93.7%;對於孩子在家從來不洗和偶爾自己洗襪子的、在家從來不幫助和偶爾幫助家長洗碗的情況也相似,其相應的比例分別為89.9%、79.7%、83.5%、80.3%、85.8%和98.3%、92.2%、95%、93.8%、94.1%。數據顯示,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職工的子女做家務的比例最少。因為此類職業家庭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更重視些,且家長的工作比較穩定,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子女的生活,家務勞動家長承擔的更多些。
調查認為,不做家務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學生家長只重視孩子智力教育,忽視對孩子生活能力方面的培養。多數家長為給子女爭取更多的時間學習文化課,很少或者不讓其參與家務勞動。另一方面是目前學生中獨生子女所佔的比重較大,有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或者有些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學習及學業成績,忽視孩子思想品德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孩子上初中了,連自己的房間都不會整理,書桌像豬窩。』『孩子在家,除了看電視、讀書外什麼都不會做。』記者采訪中經常能聽到來自家長的與上述調查結果相吻合的抱怨。孩子越來越懶了。采訪中,許多家長說起孩子不做家務,不知道心疼父母時,都是一臉無奈。讓孩子做家務,通常只是簡單收拾房間、洗碗、掃地等,幾乎沒有重體力活,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懂得感恩和分擔父母的辛勞。然而,這些最基本的家務活,如果沒有讓孩子從小養成習慣,再想讓孩子變勤快很難。陳先生的女兒上初中四年級,馬上要上高中了但孩子衣服不會洗,回家後只知道看電視,從不過問家務。
還有一部分家長看到孩子課業負擔重,便主動將家務包攬起來。一位孩子已經上初三的家長說,自己小時候吃了不少苦,現在條件好了,不能讓孩子再吃苦受罪了。只要孩子學習好,將來有出息,家務隨時學都趕趟。再說,現在課業緊,競爭壓力那麼大,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種補習班,哪有時間做家務啊。有點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多睡一覺兒或是做一道題。與做家務相比,上中學的孩子還是要以學習為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習慣了替孩子准備好一切的家長抱怨歸抱怨,仍然慣性地延續著以往的包辦做法。
家長:花錢僱孩子做家務
一些意識到不做家務弊病的父母嘗試了許多方法引導孩子做家務,說教、挖苦,威脅不給零花錢,招數用了無數管用的不多,有的家長開始采用物質獎勵手段。
王女士告訴記者,小時候孩子見她做家務總喜歡摻和,很多時候越幫越亂,於是,王女士就讓他一邊玩去。現在孩子已經上中學了,王女士覺得應該讓他學著做點家務,鍛煉獨立生活能力,沒想到孩子卻不樂意了。初二暑假時,為了讓孩子做家務,王女士決定對兒子進行物質獎勵:洗一次碗獎勵1元錢,擦一次桌子獎勵5毛錢,洗自己的襪子獎勵……結果,兒子聽後滿眼放光,王女士夫妻倆還沒吃完飯,兒子就開始『搶』碗。不過,副作用也隨之顯現,幫家長拿一下拖鞋也要付錢。後來還提出漲薪要求,簡直是鑽到錢眼兒裡了。
另一位家長說,我家有兩個兒子,以前一個拖地,一個洗碗。現在都長大了,叫他們乾活的話都要先說好『工錢』再乾活,孩子們說現在是金錢社會,勞有所得。不過我還是樂意給的,讓他們知道有付出就有收獲,反正也要給他們零花錢。
對於家長的抱怨,孩子也滿腹委屈。一個初二男孩說,每次吃完飯,媽媽總會板起臉催我:『快去洗碗!』那不由分說的語氣,叫人受不了!如果我不服從,他們立刻就會跟上一句:『不洗也可以,這個星期的零用錢別想要了。』於是,我只好端起碗筷。爸媽就不能溫柔地跟我商量著說:『兒子,今晚洗碗,好嗎?』那我一定會樂意的。
專家:從小做家務未來更幸福
有專家指出,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功,而且幸福感也更強。
市社科院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王綱認為,孩子不願意做家務,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和社會不良環境造成的。目前,家庭教育功利化,家長重視教育而又不懂教育,普遍缺乏教育信心,對子女的教育充滿焦慮,對面臨的養育問題不知所措。因此,在社會上功利思想的影響下,家長普遍灌輸給孩子的是,只要學習好就行,會不會做家務沒關系,長大後能出人頭地,家務活可以僱保姆去做。家庭教育物質化、過份溺愛導致子女良好生活習慣難以養成。家長只重視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對孩子的道德品質上的缺點不重視、不教育,還認為無關緊要而加以袒護,久而久之,許多孩子就養成了驕橫、任性、貪圖物質享樂、以自我為中心的獨佔型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性。其日常行為表現在不愛做家務、不孝敬父母,不懂得感恩,沒有謙讓精神和合作意識。
社會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一些電視劇和電影不能正面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大肆宣傳公子哥、小公主等典型,在宣傳一些英雄人物的同時,把一些生活、勞動的角色放在輔助位置,使得孩子厭倦普通勞動者,輕視勞動。現今的許多孩子的童年是在不斷的補習、做題、畫畫、練琴中度過的,孩子們在厭倦學習的同時也無暇顧及勞動和生活習慣的培養。
哈爾濱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張大生博士認為,家庭條件越好,孩子做家務越少,說明一些家庭陷入了教育誤區。教育孩子做家務,應將金錢獎勵和情感、說理教育結合在一起。單一地給予金錢獎勵,一旦形成習慣後比較容易讓孩子形成凡事『唯錢論』,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家長要引導孩子感受勞動的快樂,引導孩子體貼父母、分擔父母的辛勞,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多談一些金錢以外的人生體驗。即便是要給錢獎勵孩子做家務時,家長也要明確告訴孩子『不是因為你做了家務纔給你錢,而是為了獎勵你做得好、比以前有進步』。別看做家務是小事,其實,這就是素質教育。而且,孩子會做家務對愛情和婚姻有很大幫助,因為浪漫總要落地,沒有飯吃的日子誰也沒法過,會做家務是一種起碼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