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爾濱積極探索農村新型合作組織黨建工作新模式
2009-11-19 13:49:0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季佳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9日訊 近年來,哈爾濱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各種經濟聯合體、產業協會、合作社等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在第三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哈爾濱市把加快農村新型合作組織黨建工作作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行業黨支部』的新模式,為村域經濟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

  目前,哈爾濱市3100餘個農村新型合作組織中已建立黨組織2826個,其中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建立黨組織142個,共吸收黨員3949名,吸引會員達8.5萬人,帶動10餘萬農民脫貧致富,農民年人均增加收入近900元。

  經濟組織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建在哪裡,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就發揮到哪裡

  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哈爾濱市農村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及農民從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聯合、經營聯合、股份合作等農村新經濟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如何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在帶民致富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哈爾濱市結合實際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和『行業黨支部』等村級黨組織設置新模式,使經濟組織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建在哪裡,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就發揮到哪裡。

  打破地域界限,哈爾濱市在各類農村合作社中建立黨組織;引導大戶參與,在各類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哈爾濱市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已建立黨組織109個,在專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27個。

  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有效對接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把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讓農村黨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工作對接,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哈爾濱市各村黨組織領導和支持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構建資源共享、生產互助、利益共沾、風險同擔機制,依托產業鏈條把農民組織起來,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全力推動農村經濟的集約化和產業化,使農民個體的市場主體地位朝著群體的市場主體地位轉變,初步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目前,哈爾濱市『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00家,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4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22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有4家,全市已有74.5%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名牌農產品穩步增加,五常綠風優質米開發公司的『五常大米』品牌被評為中國名牌,目前全市通過國家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81個、省級A級綠色食品88個、國家環保局認證的有機食品34個。

  黨員發揮自身優勢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密切黨群乾群關系,夯實執政基礎

  賓縣平坊鎮新發村農民黨員戴吉成通過養豬發家致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產業支部成立後,他義務擔任技術指導員,幫助全村養豬戶解難答疑、免費防疫、購買飼料。在他的帶動下,全村今年又發展30多戶養豬戶,每家存欄均在20頭以上。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哈爾濱市廣大農村黨員積極加入各類合作組織,努力發揮組織和引領作用,通過先富帶後富,形成致富群體,引導農民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路子,提高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密切了黨群乾群關系,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圍繞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創新村級黨組織設置,哈爾濱市各村級黨組織根據黨員自身特長分類管理,為黨員發揮自身優勢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創造條件。阿城市捨利鄉繁榮村黨支部書記盧國慶,充分發揮自己多年從事勞務輸出的特長,積極組建勞務輸出協會,先後組織310多名村民赴吉林省進行公路施工建設,使村民年人均獲利4000餘元。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