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11月20日訊 今年,在慶安縣平安鎮農業開發科技園區內,農民張兆志種植的50畝水稻獲得了豐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向筆者介紹:『今年遭受到了罕見的旱災、澇災、低溫、寡照等自然災害,但你看我這地沒受多大影響,這多虧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新科技啊!』
慶安縣農業綜合開發始於1992年實施久豐農業開發項目區,歷經17年的發展,共完成農業綜合開發項目45個。項目總投資2.98億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100萬公斤,農民增加收入9000多萬元。
這個縣采取水利、農業、科技三大技術措施同步實施的辦法,共完成水田改善面積12.7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400畝。在水利措施上,重點完善硬質渠系灌溉網絡,提高灌溉系數,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完成渠道?襯砌101米,無基涵100座。對項目區的灌溉渠道全部采用混凝土膜塑襯砌,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灌溉系數,縮短了灌溉時間,提高了作物產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每畝水田灌溉用水開發前為650立方米,開發後為450立方米,畝均節水200立方米,節水率達到33%。在農業措施上,購置中型拖拉機48臺,建水稻育秧大棚708棟。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雙潔米業公司分別組建了綠色水稻、富硒水稻和有機稻鴨米合作社,有緊密型社員425戶、松散型社員2萬戶。運用富硒技術、稻鴨共育技術指導農戶進行富硒水稻和有機稻種植,推廣富硒水稻5000畝,有機水稻1000畝,實施訂單生產。富硒水稻每公斤高出市場價8分錢,畝增收40元,合作社農民年增收20萬元;有機水稻每公斤高於市場價4毛錢,鴨子每只純收入10元,有機稻鴨米合作社農民年可增收50萬元。『雙潔牌』精潔米成為首都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專用米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願者指定用米。在科技措施上,依托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實施了『院縣共建』,項目區實行『兩段式』育秧、缽體育秧和機插深施肥技術,推廣稻鴨共育技術1項,新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了100%。
通過實施項目建設,項目區水田每畝灌溉用水由600立方米減少到450立方米,年可節水2145萬立方米,增加水田灌溉面積4.7萬畝,保證了農田灌溉用水需要。按常規年景計算,年節電30%左右。通過實施大型機械作業,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農民逐漸從半機械化勞動狀態下解放出來,發展勞務經濟,實現跳出土地致富的目的。通過土地平整改造,小池變大池,每畝節約池梗佔地16平方米,增加耕地3400畝,增產水稻221萬公斤。水稻畝產由原來的5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年增產水稻2145萬公斤。僅增產水稻一項,農民可人均增收1000元。通過實施林業工程,項目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