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題:十年磨鑄不憚晚 一朝亮劍天下聞——省文化廳廳長白亞光談文博事業
作者 吳延凱 董雲平
初冬,落葉蕭蕭,寒風襲人。
坐在省文化廳廳長白亞光的辦公室裡,聆聽我省文博事業的既有輝煌,奮進馳騁中的羈絆,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展望,不禁讓人心潮澎湃。
沒有遠慮,必有近懮。為了將我省的文博事業真正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陣地,面對輝煌和成績,白亞光從中得到的是更多的啟示。
鑄就精品十年不晚
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中,白亞光多次提到『精品』一詞。
現在我省十三個地市和大部分縣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總數達到115座,數量上在全國位居前列,博物館事業正進入空前的快速發展期。
然而與此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他說,目前文博事業發展有『重建築設計,輕陳列設計』的傾向,導致一些展覽出現四個『缺乏』:缺乏歷史深度,缺乏科學內涵,缺乏生動細節,缺乏藝術表現形式。這樣的展覽勢必無人叫好,沒有生存空間。
任何文化產品都要努力實現兩步提昇,即由精彩到精品、再由精品到品牌的提昇。要努力使我省的文博事業的發展成為激勵人們奮進的號角和潤物無聲的春雨,使之成為我省的名片,就要堅持精益求精,哪怕十年磨一劍,也要打造具有黑龍江特色的精品博物館。這就需要深入挖掘黑龍江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站在時代的高度錘煉其內涵,讓展覽富於時代性、思想性和地方特色。
另外,展館建設切勿當作『門臉』工程、『政績』工程去做。展館建設不搞調研,倉促建成,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些經驗都應當借鑒。打造精品博物館,是一項百年大計,一定要堅持標准,條件不具備,可以先作規劃,預留建設用地,不能降低標准,匆忙上馬。
充分保護適度利用
從我省的實際情況看,歷史積淀相對較少,文化遺產不如有的省市多。這就更加需要我們珍惜歷史文化遺產,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切實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防止『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杜絕那種『建設性破壞』和過度開發的現象,確保我省文化遺產得到充分保護和適度利用。
白亞光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博事業發展的基礎,應當深入挖掘我省文化遺產的豐富文化內涵,把文物考古挖掘保護工作與特色博物館建設結合起來。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形勢下,現有狀況和保護狀況較差,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任務還十分繁重,更需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所以當前必須克服文化遺產宣傳中缺乏歷史深度和科學嚴謹、缺乏生動細節和藝術表現的欠缺,更要反對為了招攬游客而隨意編造、形同兒戲的狀況,真正發揮文化遺產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
我省應當進一步加強文化遺址的各項基礎性工作,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家底。與此同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特別是要對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
現代博展百姓共享
博物館具有特有的典藏文化、再現歷史、傳播科學的功能。正因此,博物館的建設如今也與時俱進,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靜態展覽。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在現代的展館中了解歷史,學習知識,陶冶情趣,已成為當今博物館建設的目標,而不應像過去『一個人一生只進一次博物館』。
白亞光說,建設現代展館,首要的就是加快發展意識。目前我省標志性文化設施稀缺,還沒有省級藝術發展中心,還沒有一個硬件設施達到標准的音樂廳、大劇院,藝術院團的排練演出場地也極其緊張。與此同時,對高新技術的運用滯後;公共服務水平也有待提高。
白亞光說,加強博物館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要堅持標准,不要建成就落後,甚至一開始建就落後。資金不夠寧可先不建,不要建不起建不好硬建,建起來又養不起用不起。一些地方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出現聯建後的文化設施『靠邊兒』、『背臉兒』、『上樓』等問題,使設施的影響和功能受到削弱。在這方面,省京劇院、省歌舞劇院的做法較為成功,值得學習借鑒。要解決資金問題,除了向財政爭取和引進社會資金等措施,還要注意文化資源的整合,向內部要效益。
另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我省博物館還應延伸基本陳列之外的服務。現在,國外許多博物館建築主體內外都有休閑、餐飲、兒童游樂、博物館衍生產品銷售的場所和空間,使參觀博物館成為集參觀展覽、學習知識、休閑娛樂於一身的綜合性活動場所。我省近年來有一大批博物館屬新建和改擴建設施,在功能的規劃和設計方面大有可為,應對此進行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