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鶴崗新興礦難救護隊員:爭取每一秒去救更多遇險礦工
2009-11-25 20:58: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5日訊 題:『爭取每一秒去救更多遇險礦工』——訪黑龍江鶴崗新興礦難『11·21』事故救援隊

  東北網記者 楊禹

鶴崗區域救護大隊二中隊隊長王鵬正在整理裝備。東北網記者 楊禹 攝
  黑龍江鶴崗新興礦難發生後,龍煤集團調動了幾乎所有煤礦的救護隊趕到現場救援。鶴崗區域救護大隊前前後後就派了200多人,讓我們走近這些人,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

  救護隊員:迎著危險上救人是我的工作

  鶴崗區域救護大隊二中隊的中隊長王鵬,平時主要負責南山等3個礦區的救護工作。王鵬說,鶴崗區域救護大隊是國家礦山救援指揮基地,負責管理9個大礦場及百餘個小礦場的救護隊。黑龍江、吉林兩省發生礦難他們都要參與救援。

  記者:你是什麼時間接到救援通知的?

  王鵬:21日早上2點56分接到調度室指令,值班的10個人立即出動趕到新興礦。我們的辦公地點在南山煤礦,距離新興煤礦大約10公裡。3點25分左右到的,馬上參與救援。

  記者:你是什麼時候發現第一位幸存者?一共救了多少人?

  王鵬:我們是3點25分下井的,4點多左右,在二水平變電所附近發現了12名倒在地上的礦工。隊員們當即衝上去,尋找幸存者。12名礦工中找到了一名幸存者——礦工曲忠祥。當時他面部腫脹,眼睛突出,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我們先給他做急救,隨後由4名隊友抬著曲忠祥到安全地帶,等待醫護人員救援。這次救援,我們一共救了15個生還者,不算自己能走的。

  記者:你一共下井幾次?最長一次呆了多次時間?王鵬:我一共下去3次,23日晚上,在113掘進隊作業面挖了7個多小時,終於發現了5名遇難者的遺體。我們這些人當中以前有當過礦工的,知道遇難兄弟家屬們著急。再累我們也會堅持。

  記者:在下面呆那麼長時間,帶吃的東西了嗎?

  王鵬:下面那種情況哪能吃東西?帶了也都沒有心情吃,不停的工作,救人,恢復通風設施,挖遇難者的遺體。

  記者:你們發現遇難者的遺體之後,是借助工具挖還是用手挖嗎?

  王鵬:我們是帶著工具下去的,但如果發現了遇難礦工的遺體,我們基本都是用手挖的。因為怕破壞了礦工的遺體,中國古話都講究留個全屍,這也是對兄弟們的尊重。

  記者:下去救援的時候,會不會有危險?你害怕嗎?你心裡怎麼想?

  王鵬:危險當然有,人家都往上走,我們迎著危險往下走。救人就是我的工作。我乾這個工作10幾年了,參加過很多次救援。已經不害怕了,就是著急,想多救點人,盡快把遇難兄弟的遺體挖出來,知道家屬著急。

  記者:你們平時工作辛苦嗎?沒有救援的時候都做什麼?

  王鵬:我們屬於半軍事化管理的。因為有很多儀器不方便別人參觀,所以大家對我們救護隊了解不多。我們下井帶的搜救設備都在20公斤左右,平時我們一直加強訓練。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鶴崗區域礦山救護大隊四中隊書記趙小明:多救一個是一個。東北網記者 楊禹 攝

  年紀最大的救護隊員:多救一個是一個

  今年53歲的鶴崗區域礦山救護大隊四中隊書記趙曉明是這次救護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他從事了近30年的救援工作,救過100餘人。這次領導考慮到他年紀偏大,想讓他留下了指揮工作,他毅然拒絕了,一定要和戰友們一起下井救援。

  記者:你是什麼時候接到救援任務的?

  趙曉明:我們中隊是離新興礦最近的小隊,2點左右的時候,我們就接到了報警。當天正好我領著10個隊員一起值班,我們馬上趕往事故現場准備救援。當時我們發現鋼帶機已在爆炸中被摧毀,附近的礦燈室也被炸塌,礦燈室的入井口被炸塌磚石碎塊封堵無法進入。我們立即從鋼帶機附近另一入井口進入礦井進行探查。

  記者:當時井下是什麼情況?

  趙曉明:當時下面十分零亂。當我們探查到三水平北大巷時,小隊長伊凡軍發現一名礦工趴在巷道內,已經奄奄一息。我們立即用便攜急救裝備對其進行急救,等他蘇醒後抬到了安全地帶,留下一名救護隊員照看。當搜查到三水平二段鋼帶機附近時,又發現了一名被爆炸衝擊波震傷的遇險礦工,將他救醒後,也抬到了安全地帶,並交給聞訊趕來的礦工抬上了地面。

  記者:你後怕嗎?

  趙曉明:說實話,有一點。但是我從事這麼多年的救護工作,每次都是伴著危險前行,我還是要繼續救人的。

  記者:你下井之後,最長一次呆了多久?

  趙曉明:10個小時吧。21日早上3點多下去的,22日下午1點多上來的。

  記者:那麼久,你帶的呼吸器夠用嗎?你帶吃的了嗎?

  趙曉明:呼吸器只夠維持4個小時,我們下去救援的時候,為了節省呼吸器裡的氧氣,在通風的地方就把呼吸器拿下來。我們隨時用儀器探測,發生無法空氣中氧氣少再馬上帶上。我們當時下去著急,沒帶吃的。後來特別餓的時候,就撿礦工們帶的飯,4個人分一個饅頭充飢,繼續乾活。

  記者:這一次你們一共救了多少人?發現了多少遇難者的遺體?

  趙曉明:這次共救了6個。我指的是無法自行走動的,或者說昏迷的。遇難者的遺體我沒數。我們探查、搜救到216工作面時,發現41名礦工倒在這裡,我們一個一個地翻動他們,想找到幸存者,可惜一個都沒有。救護隊員付崇進翻開一名趴在巷道內的礦工後,再也忍不住悲傷並放聲大哭,原來這名礦工是他的好朋友。在場所有救護隊員再也抑制不住悲傷,也跟著哭了起來。太慘了!他們死的太慘了。有些人白天還看到他們生龍活虎的,再見到他們已經變成逐漸變冷的屍體,我們心裡特別難受。我們告訴大家現在不是悲痛的時候,要堅定一個信念,救一個算一個,爭取每一秒去救更多遇險的礦工。

  記者:聽說你今年53歲了,是這次救援中年紀最大的,領導也同意你可以在井上指揮,為什麼還要下井救援?

  趙曉明:我雖然53歲了,但是身體還不錯,可以參與一線救援。我從事了近30年的救援工作,前前後後救過100來個人,有經驗,可以更好的應對突發事件,保護隊員。我以前也當過礦工,知道礦工等待救援的心裡,可更能體會家屬,我一定要盡自己的力氣奮斗下去,這樣我會安心,讓我在上面等,我著急。

  記者結束采訪時,趙曉明和王鵬都告訴記者他們只是眾多救護人員的一員,很多隊員都很不容易,有的家裡父母有病住院,需要盡孝。有的孩子太小,需要照看。有的隊員5天5夜沒有回家。但是大家都在堅持著,沒有一個人請假。大家的信念只有一個多救一個是一個,救活一個就挽救一個家庭。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