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訊 塔河縣十八站鄉是全省五個鄂倫春民族鄉之一。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堅持把學習實踐活動成果作為檢驗鄉黨委工作成效標尺,立足鄉情謀發展,切實讓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一、抓學習成果轉化,促進思想轉變。注重因人施教,把鄉村乾部、普通黨員、農民群眾三個層面的學習成果轉化為解放思想的基礎。一是鄉村乾部學理論。采取聘請縣委黨校教師講座輔導學、班子成員宣講帶動學、典型案例啟發學等方式,對黨委班子成員、鄉村乾部進行理論培訓,了解掌握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重點篇目,以黨員乾部示范作用引領全鄉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二是普通黨員學政策。針對農民黨員秋收農忙,外出務工多,難以集中的實際,編印農村政策法規、《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問答知識手冊》200餘份,發放到農民黨員手中,開展黨支部書記導學、攜手幫學、短信傳學、參觀促學、群眾評學活動,實現農民黨員學習培訓全覆蓋。三是農民群眾學技術。充分發揮電教播放點的作用,組織黨員群眾利用網絡媒體學習生態種植養殖技術,接受行業知識技能培訓,定期聘請『鄉土人纔』把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組織實地參觀鄂族村黑木耳種植基地,進一步激發黨員群眾學技術的熱情。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鄉共組織技術培訓班4期,培訓200餘人次。通過培訓,全鄉黨員乾部群眾的思想從過去的『等』、『靠』、『要』轉變為『主動要發展』、『努力快發展』。
二、抓調研成果轉化,理清發展思路。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理清了符合鄉情村情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路子。一是開門納諫,集思廣益謀發展。開展了『四訪四問』調研活動,鄉領導乾部帶著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民生速度等方面的問題,深入到村屯、農戶家中,廣泛征求黨員乾部及群眾意見和建議,發放征求意見表220份,征求意見和建議43條,對環境治理、農業秋收、水泥路建設、木耳養殖、防火安全、新農村硬件設施建設等方面的13個問題落實了整改措施。二是優化產業結構,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格局。針對人少地多、氣候寒冷的實際,在抓好小麥、大豆等傳統種植業的同時,依據各村屯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等,宜植則植,宜養則養,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初步形成了鄂族村黑木耳、漢族村棚室蔬菜、創業村馬鈴薯栽培、奮斗村瓜果種植、永豐村勞務輸出等『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格局。漢族村依托毗鄰十八站林業局的地緣優勢,發展棚室栽培面積已達到310畝,年產值可達360萬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鄂族群眾收入。采取政策扶持、黨員包扶、示范引導等辦法,大力扶持鄂族群眾發展樺皮手工藝、黑木耳種植和養殖業。爭取資金建設了集產品研發、規模生產、市場銷售為一體的樺皮手工藝品廠,年可生產樺皮畫2000幅,樺皮盒30000個,年可創產值80萬元;新建了15萬平方米的黑木耳栽培基地和4000平方米的年產200萬袋的黑木耳菌廠,解決鄂族群眾就業近100人。改變了鄂倫春族下山定居50多年來沒有主導產業、群眾收入低的實際問題。
三、抓整改成果轉化,注重改善民生。為使學習實踐活動成為群眾關心、群眾支持、群眾受益的民心工程,出臺六項惠民措施,加大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是讓農民點上光明電。主動協調爭取資金70餘萬元,架設高壓線路14.6公裡,低壓線路1.5公裡,結束了興建村建村80年來不通電的歷史。二是讓農民走上舒心路。近三年來共投資660萬元,建設硬質白色路面16.8公裡,在全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通高等級公路和村村主街都硬化,特別是興建村、創業村、奮斗村、鄂族新村和十八站漢族村都實現了村內主輔街路百分之百硬化。三是讓農民喝上放心水。近年來總計投資410萬元,新打深水井6口,鋪設自來水管線19000延長米,配有水淨化設備6套,使興建村、鄂族村、創業村、奮斗村自來水入戶率均達到100%。四是讓農民住上安居房。近三年來,全鄉累計爭取安居工程資金460餘萬元,使全鄉農村住房磚瓦化率比新農村建設以前提高了27個百分點,達到71%。五是讓農民用上新能源。投資94萬元在奮斗村、興建村進行沼氣池建設試點,打造了一條糞便—沼氣—糧食—生豬綠色循環生產鏈。興建村建成『一池三改』和『三位一體』沼氣池71個;奮斗村『三位一體』沼氣池覆蓋率達到了100%。六是讓農民享受舒適的生活環境。三年來投資320多萬元,為農村居民新夾板杖子18000延長米;綠化街道14公裡;維修改造了6個行政村『六位一體』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