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4日訊 年初以來,黑河市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各地、各部門深入實施『雙增』工程,積極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加強農業科技指導和推廣,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強化深松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等關鍵環節,克服旱澇低溫、生資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總產再創新高。據初步統計,全市糧豆薯總產達218.48萬噸、比去年增長8%,總播種面積1661.6萬畝、增長30.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面對今年早春假澇、低溫多雨等氣候影響,我市采取積極措施,加大了農業生產投入,深入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全面實施標准化作業,為奪取農業豐收打下堅實基礎。春耕期間,共投入各類生產資金18.6億元、增長13.5%,種子10.7萬噸、增長19.4%,化肥20.1萬噸、增長9.2%,柴油5.4萬噸、增長8%,農機具更新資金1.7億元。全市大田播種於5月3日開始,到5月21日基本結束,均比常年提前5天,90%的作物播種在豐產期。啟動了『糧食豐產栽培模式示范推廣年』活動,落實高產創建面積344.92萬畝,其中核心示范區16個、面積18.82萬畝,全面實施標准化作業;全市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825萬畝,小麥早高密模式化栽培150萬畝,玉米小壟密模式化栽培35萬畝,分別比上年提高17.7%、25%、25%。高標准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73處,無公害農產品已獲產地認定面積829萬畝,農產品認證1254個,全市被認證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已達13大類62個產品,綠色食品種植業認證面積148萬畝。加大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力度,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目前全市流轉面積已達370萬畝、佔農戶承包土地面積的41.7%,流轉農戶8.09萬戶、佔承包農戶的42%,適度規模經營的土地面積達6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48.5%,為農業標准化作業奠定了基礎。
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市共新增旱田節水灌溉2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3萬畝,新打抗旱水源井166眼,修建小型蓄水工程39處,增加抗旱澆灌能力15萬畝,有效降低了乾旱災害帶來的損失。愛輝區新建膜下滴灌工程面積1080畝,建設對照田面積800畝,被列為全省膜下滴灌五個重點實驗縣之一,獲項目資金120餘萬元;五大連池市節水灌溉項目規劃已經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批復立項;嫩江縣、北安市等地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全部完成,建設水源井55眼。加強農民培訓和田間管理,加快農業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各地依托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和科技入戶工程,開展標准化技術培訓,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村屯,開展大豆密植高產栽培技術、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治等多項新技術培訓,全市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280期,培訓農民28.27萬人次。同時,通過召開整地、播種現場會和田間博覽會,及時把好品種、好技術、好經驗推廣到農戶中,組織技術人員農時季節進村到地,把好每個生產環節的技術關,有效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素質。
深入推進場縣共建,與農墾九三、北安分局合作建設縣、鄉示范園區16個,通過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增強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能力。目前,全市推廣農場先進技術和栽培模式面積550萬畝,農機跨區作業面積達到325萬畝。積極宣傳和落實惠農政策,全市落實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49408萬元、糧食直補14083萬元、農機購機補貼5606萬元,大豆、小麥、玉米、水稻四大作物全面積實行了良種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