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百姓為山我做石—記牡丹江東安區建福社區黨委書記
2009-12-09 17:01:18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於淑芬(左一)在向社區居民了解情況。東北網記者 趙海攝 

於淑芬(右一)在為辦事的群眾講解相關程序。東北網記者 趙海攝

  東北網12月9日訊 (記者 趙海)『讓我的人生變得厚重而有意義、又最能體現人生價值的,就是45歲以後的社區工作崗位。』這是牡丹江市東安區建福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於淑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一句普通的話語,在這短短的話語中,流露的卻是一位老黨員對社區事業的熱愛與奉獻的心聲。

  2001年,於淑芬被推選為牡丹江市東安區建福社區居委會主任,七年來,她穿梭於大街小巷,走訪千家萬戶,幫著社區的住戶解決大大小小的事情。建福社區以前是個老大難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社區居民由駐區五家企業的職工組成,其中4家破產,社區內下崗職工多、弱勢群體多、社區企業景氣的少,環境差、經濟差。面對困難,使她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社區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是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的最基層平臺,社區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安危冷暖,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民心向背。

  為了深入的了解社區情況,她帶領著社區乾部頂著寒風,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挨家挨戶地了解情況,全社區二千多戶走了個遍,將各家各戶的情況分門別類,記錄在冊。通過走訪、摸底、收集居民意見。把大家反映最強烈、群眾最需要解決的事情先解決,來凝聚人心、激發大家熱情。她一次次奔走物業公司、自來水公司、糞肥公司及有關部門,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動員居民配合工作,不顧白天黑夜,不顧雨雪寒冬,不怕冷嘲熱諷。功夫不負有心人,困擾百姓十多年的二次供水、下水道堵塞、廁所動遷等棘手問題一一得到了圓滿解決。為了鏟除社區內的垃圾山她多次奔走相關部門,經過不懈的努力,環衛部門無償地清理了社區內的垃圾山,居民高興地說:『於主任,你可辦了一件大好事,咱社區再也不臭哄哄的了』。

  經過請社區居民出主意想辦法,同時去爭取各部門的支持,開始對社區的環境進行改造。路燈處為社區路邊兩側安裝了50多盞路燈,3家民營企業老板幫助社區鋪了20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建設了5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廣場。同時,將社區辦公室改造成設備齊全的一站式辦公環境,使社區環境和辦公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淑芬處處為百姓著想、為百姓服務。她把自己當成一塊能為社區百姓服務、為黨凝聚民心的奠基石,默默的奉獻真情的付出。社區內有很多家庭因為工廠的倒閉使生活極其貧困。於是她先後籌集資金3萬餘元,辦起了社區托老所、幼兒園、面食、養殖、種植、編織等8個社區就業基地,讓300多位社區姐妹在家門口就業。同時,她與牡丹江市23家再就業基地建立了聯系,安排60多位有技術專長的居民在民營企業就業,將社區40多名居民通過勞務輸出介紹到北京、大連、沈陽等地就業。目前,社區實現再就業近2000人,佔下崗職工總數的93%。

  湯世鐸、劉宇輝、楊坤是從小在社區裡長大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學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不能上,有的在大學在讀卻面臨綴學,於淑芬知道了這一情況後,很快幫助這些家庭家提高了低保金額,為孩子辦理了助學貸款,並為各家安排了幫扶對子,使孩子們能安心在校讀書。』在社區『為了明天』助學儀式上,三個孩子都激動地說:『我們永遠也忘不了社區的叔叔阿姨給予我們的幫助,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咱那感人的一幕幕。我們畢業後第一個月都要回到社區義務獻工,把第一個月領到的工資都捐給居委會。』

  七年來,於淑芬和社區的同志一道化解轄區各類糾紛300餘起,調解夫妻矛盾100餘起,挽救自殺者7人,建福社區由高發案社區變成近五年無一過激上訪和重大案件發生的『穩定型』社區,如今的建福小區已經舊貌換新顏,社區的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發展,各種基礎設施已經齊全,小區的環境日漸轉好。她的工作也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她本人獲得了全國優秀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