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0日訊 目前,哈市人均水佔有量是135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市區人均水佔有量更少,僅為228立方米。哈爾濱已被列入缺水城市。
本月8日召開的居民生活供水價格調整聽證會,公布居民供水價格每立方米擬上漲0.6元。按此方案,調價後居民每人每年增加水費支出21.6元,這對擰緊冰城的『水龍頭』顯然『力不從心』,出臺這一方案的有關部門算的更多的是供水成本經濟賬。
事實上,節約用水也不能只簡單依靠經濟杠杆。新西蘭人特別注意節約用水,而這個國家用水是免費的,在新西蘭人的觀念中,浪費一杯水就等於讓後代少了一杯水。在水資源短缺的『警報』早已拉響的哈爾濱,當務之急是樹立節水觀念。為樹立這種觀念,必須考慮相當多居民承受能力的政府顯然不能僅僅靠市場經濟這只手,還應該拿出政策引導甚至市場准入等硬手段。
節水為何不如節電『熱』?
面對水資源已經拉響的『警報』和擬上調的水價,冰城市民似乎並不『感冒』。這在消費者對節能產品的選擇上可見一斑———節水產品的關注度明顯不如節電和節油產品。
政府補貼、國家減稅、廠商促銷……近幾年來,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種綠色環保節能的家電產品及小排量節油機動車銷售異常火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諸如家電產品的能效標識、行駛百公裡的耗油量等產品節能指標。
但在節水產品方面,一些新穎的節能產品如節水龍頭、循環浴缸等卻遭到冷遇。近日,記者在對道外區太古街及先鋒路的衛浴產品經銷商場和專賣店走訪時發現,商家們多以產品的材質、造型和售後服務等來吸引消費者,很少有商家像打『節電牌』那樣,理直氣壯地打出『節水牌』來吸引消費者。
對此,某品牌水龍頭的銷售人員直言:與節電、節油相比,節水省下的錢相對於所付出的成本來說太少,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他介紹說,一般家庭廚房和衛生間的水龍頭都是扳把式的,往往難以控制流量,在無意間增加了用水量;如果在水龍頭下面安裝流量控制閥門,根據住房的自來水壓力合理控制水流,就能實現有效節水。一般來說,節水龍頭的流量為0.046昇/秒,即每分鍾出水2.76千克;而普通龍頭的流量大於0.2昇/秒,即每分鍾出水量在12千克以上。使用節水龍頭可以大幅度減少水資源浪費。
但記者了解到,由於這些流量控制閥門及節水龍頭都價格不菲,消費者往往寧可把錢花在水上,也不願為這些節水產品埋單。
政府出手的他山之石
據哈工大人文學院李平教授介紹,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家庭節能產品層出不窮。凡是成功的節能產品,最終都能幫老百姓省錢;如果它節能卻不省錢,最後還是很難普及。這一方面需要企業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也需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李平教授舉例說,以前節能空調同樣是叫好不叫座,但是上海在國家出臺補貼政策後又出臺進一步優惠的地方政策,銷售迅即火爆: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成倍增長,從只佔總銷量的17%上昇到40%;變頻空調市場銷量,則從佔總銷量的15%上昇到27%。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除了出臺上述引導性政策外,還推行了一系列強硬的制度。
2006年,北京市建委等8個委辦局聯合發文,專門出臺了『超標用水累進加價』、『對用水超過10萬立方米的用水大戶實施用水跟蹤制度』等相關措施,保證京城節約用水。通過重點推廣雨水利用,北京再生水年利用總量達3.6億立方米,再生水洗車點達300個。同時,北京還要求所有公共場所和單位都要使用節水器具,並以准入制度嚴禁市場上銷售非節水器具。
上海從2002年起,由政府出資實施節水馬桶改造工程,改造對象是所有居民家中的老式13昇馬桶。據當時測算,全上海該類耗水馬桶總量約60萬套,與符合國家節水標准的馬桶相比,每年其浪費的水量達數百萬噸。僅此一項改造,居民家馬桶每月衝洗水量平均可節約三成左右。
『階梯式水價』呼之欲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針對當前缺水和市民節水意識淡薄的現狀,哈爾濱市相關部門也已經有所行動,並於今年首次專門制訂了《哈爾濱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據此規劃,哈爾濱市將在水價改革的基礎上推行階梯式水價,即將水價分為不同的階梯,在不同的定額范圍內,執行不同的價格;推行計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等水價制度,對計劃內用水執行標准水價,超計劃用水實行累進加價收費。
規劃還建議,在農業灌溉供水上實行兩部制水價,即基本水價按照規定核算到畝,按畝收取;計量水價按實際用水量計算,按方收取。同時,將逐步建立用水審計制度,強化用水監督管理。審計部門根據相關規定每年對用水大戶的年用水量、取水方式、用水定額等實行年度審計,規范重點用水戶的用水行為,根據審計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節水方案,促進用水單位節約用水。
對此,有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逐步增加,哈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將更加突出。要從根本上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必須改變過去那種『重開源、輕節流』、『重水量、輕水質』的錯誤認識。在水資源開發方面,把節水放到重要位置。通過水權、水價等制度約束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在管理手段方面,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輔以行政手段,逐步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