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外縣(市)很熱鬧,城區靜悄悄』,與外縣(市)相比,牡丹江市四城區近年一度成為全市經濟的『短板』。自1997年起,在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引領下,該市各城區紛紛打破沈寂,呈現出競相發展勢頭,而其中陽明區無疑是最閃亮的一個。
今年前11個月,陽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億元,同比增長25.2%;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51億元,同比增長40.3%;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1億元,同比增長45.7%。
『轉型之痛』打破歷史沈寂
陽明區城區經濟的起步,承受了轉型之痛。
上世紀九十年代,牡丹江市進行區劃調整,四個城區政府被賦予了一級財政主體的地位,更多地承擔了原來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職責,包括開始『分灶吃飯』,獨立承擔區域內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供養區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職責,以及承擔就業、教育、醫療等職責,在客觀上增加了城區政府在資金上的壓力。
為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陽明區把目光投向了民營經濟。1994年,陽明區在全省率先闢建了民營科技企業政策性園區,並於1997年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民營科技示范區。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陽明區民營經濟也迅速崛起。據統計,2008年陽明區經濟總量中,民營經濟比重達到83%。
盡管如此,轉型之後的陽明區經濟基本屬於『吃飯財政』,具體表現為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可用財力弱、財政渠道窄、產業層次低、歷史債務重等,曾有一段時期面臨著這樣的窘境:機關職工工資只開前四項、教師取暖費沒有著落、老乾部住院費無法報銷……
『大牡丹江』戰略催生城區經濟
2007年,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部署,確立了『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的戰略構想,與此同時,一系列利好政策開始向城區『播灑』:市委、市政府對縣(市)區經濟發展制定了科學嚴格的考核、監測、監督、獎勵機制,對城區進行放權、松綁、扶持、加壓,對縣(市)、區黨政班子進行同管理、同考核、同獎懲,每月在當地媒體公布經濟指標監測情況。
『與外縣(市)乾部相比,過去城區乾部在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上總是「低人一等」。如今等同政策激發了城區發展經濟的動力,從而營造了城區和縣(市)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你追我趕的氛圍。』陽明區一位乾部這樣說。
由於體制、機制的原因,城區目前不能擁有同縣(市)同樣的審批權、執法權、規劃權等職能,牡丹江一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一方面加大對城區的支持力度。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發展城區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加快城區經濟發展的工作規劃。壯大城區經濟,加快市本級財源振興,已成為牡丹江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學定位搶佔發展先機
『大牡丹江、新牡丹江』戰略突出了大局意識、一體化一盤棋思想。陽明區區委書記崔宗平說:『星星跟著月亮走,「大牡丹江」不僅拉開了城市框架,也拉開了思想框架,增強了我們用解放思想去推進創新的意識。』
現代發展,戰略為王。近些年各地城區經濟發展普遍是『二三並舉』,在思路上或缺少特色、『泯於眾人』,或單打獨斗、『游離中心』。如何在戰略層面走出趨同封閉、傳統常規,陽明區堅持在服務大局中找准定位,在理清思路中發揮優勢,在統領全局中抓住關鍵,在重點突破中整體躍昇。具體突出四個原則:一是突出個性。依托優勢,發揮特色、追求差異、錯位發展,走有區域特色的發展之路。二是突出帶動。注重發揮城區在資源要素上的集聚和擴散功能,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上的載體功能,在區域發展上的引擎功能。三是突出規律。體現時代要求,反映民意民聲,適度超前、符合實際。四是突出大局。樹立一體化、一盤棋思想,使城區與整個城市發展同心、同向、同力,形成疊加效應、倍增效應,使各城區在分工協作、互補發展中提昇城市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和整體競爭力。
2008年,陽明區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30%以上增長,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兩年翻一番,綜合經濟發展指標監測連續三年位於牡丹江縣(市)、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