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2日訊 從今天起,央視一套《見證》欄目將連續播出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哈軍工北京校友會、當代中國出版社合作拍攝的5集電視專題片《揭秘哈軍工》。該片重現了哈軍工從建校到發展、輝煌的過程。其中,有些事件是首次披露。21日記者聯系到該片總導演劉周全,先期了解到被該片『解密』的故事。
選址哈爾濱,只是因為『安全』
1952年8月5日,陳賡陪同蘇聯專家小組開始對學校選址。當時共有上海、南京、大連、哈爾濱4個備選城市。
按照當時考察小組的分析,上海和南京雖然經濟發達,文化氛圍、交通和基礎建設在全國都是最好的。但是,兩地均處於臺灣國民黨空軍飛機的轟炸半徑之內,從保密和安全的角度看,兩地很快被排除。雖然考察組十分喜歡大連這座海濱城市,但是,因為臨近炮火連天的朝鮮半島,大連也被否定了,最後『安全』、『保密』的哈爾濱被確定為校址。
全國急召80位教授
校址選定後,組建教師隊伍成為重中之重。陳賡首先把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完整地收入囊中,隨後,在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第一代彈道專家張述祖等人的幫助下,羅列出第一批需要請調的教授名單,人數多達80位。
據了解,這80位教授集中了當時國內最具權威的專家,多數均為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為了照顧『老教師』們的生活,當時學院規定,教授們一律吃大米、白面,不許搭配雜糧;理發、洗澡不用排隊;保證教授們有牛奶喝;在食堂就餐可以現點菜,現炒菜,實行小鍋菜……
規章制度竟有兩百多萬字
哈軍工治校極嚴,單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六嚴』。據當事人回憶,空軍系曾經有一位班長因為把教室號碼的『0』看成了『6』,帶著學員跑錯了教室,結果遲到了5分鍾,為此他被全院通報批評。還有一位教員因誤課3分鍾,而背上一個警告處分。
學習如此,生活也同樣要求嚴格。吃飯時先要站著,只有喊『開動』後纔坐下來,然後拿碗去打飯,不叫『開動』大家都不能動。吃完飯,大家要集合起來列隊走,於是一些吃飯慢的學生就經常吃不飽。
據了解,在陳賡的主導下,哈軍工先後引進、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條例條令,匯編之後竟然有兩百多萬字。而這些條例、條令,為我軍後期制定《軍人行為准則》、《一日生活制度》、《值星值日制度》等一系列條令、規章打下了基礎。
所有畢業設計都是絕密
哈軍工成立之初,保密便成為該學院的首等大事,後來的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相關專業更披上了神秘面紗。在當時,學員入學都要進行保密教育,並配發一個保密包,到了畢業設計期間,所有畢業設計都是絕密,需放進保密包中。而每人配發的保密筆記本每頁都有編號,絕對不許撕掉、丟頁。除秘密文件不能丟失外,就連在院內發行的《工學》報也不允許丟失。因為,《工學》報反映的院內情況,關系到中國軍事科技發展的動態,屬保密范圍。
13位將帥子女就讀哈軍工
據哈軍工校史統計,在十大元帥中有七位元帥子女、十大將中有六位大將子女曾經就讀於哈軍工。
據哈軍工第二任院長劉居英講,將帥子弟也都想當兵,但相當部分的子弟不夠格,我們沒收。他回憶,一位中將的兒子考哈軍工時只差0.2分,結果沒被錄取。
在學習上,乾部子弟沒有任何特殊待遇,同樣的學習任務,必須得完成,如果確實跟不上,該退學就要退學。
第一批學員畢業需國防部下達命令
1958年3月26日,哈軍工為第一期學員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而這636名學員的畢業竟是國防部下達的命令。在畢業頭一天,所有學生都不知道將上哪兒去。當時,沒有什麼個人志願,完全聽從分配。
二十世紀50年代,計算機進入武器系統,被很多先進國家采用,但在我國,軍用計算機還是一個空白。1957年5月,作為解放軍軍事院校代表團的一名成員,柳克俊造訪前蘇聯時表示,我們想做個計算機。對此蘇方人員說,別做夢了,我們都搞不出來,你們完全不可能。
柳的想法得到了哈軍工學院領導的重視。並於1957年組織了一個名為『331』的攻關科研小組,柳克俊為課題組長。
到了1958年初,設計圖紙全部完成,同年9月28日,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軍用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揭秘哈軍工》從今日起每天零時15分由央視一套節目(CCTV-1)《見證》欄目首播,上午9時37分重播。同一時間五天連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