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訊 豆腐生產加工條件參差不齊,很多小作坊因價格便宜而佔據著市場。自2008年以來,哈市加大對豆腐小作坊監管力度後,目前現狀有所改觀,但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食用豆腐仍讓人感到有些不托底。
23日7時許,記者在紅旗綜合市場門前看到,一個用木方釘起的簡易攤床立在馬路邊,一年近50的男子正在將豆腐切塊,那些待售的豆腐成摞堆在他腳下的路面上,每板上面雖有一層塑料膜覆蓋,車輛駛過帶起的風,把塑料與豆腐吹得離體,裸露在外的豆腐無人問津。站在寒風中叫賣的男子,不時擦拭鼻涕,熱情地招呼著過往的市民。
這位自稱姓田的男子說,他賣的是自家做的鹵水豆腐,每天有30多板豆腐送到香坊、宣化、閩江等市場,在紅旗小區市場,平時每天都能賣上五六板,現在是銷售旺季,都在八九板以上,每板純利潤在10元錢左右。在談到豆腐坊有無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等合法手續時,田某沒有作答。對於豆腐坊不通過『QS』審查認證,產品將不允許上市銷售一說,他更是搖頭不知。
在和平、遼河小區等市場,豆腐『裸體』銷售隨處可見,商販們說向來都是這樣賣。按食品銷售相關規定,豆腐制品應在禁『裸』之列。
與這些農貿市場上豆腐攤床紅火的場面相比,位於淮河路上的某品牌豆坊則顯得冷清。兩名穿戴整潔的服務員指著掛著的某品牌豆腐經銷點牌子說,這裡是正規廠家的豆腐,比市場賣的豆腐貴0.50元,路邊賣豆腐的一早上能賣幾百塊豆腐,他們一天也賣不了100塊。
正規廠家的品牌豆腐賣不過『三無』豆腐,據哈市一品牌豆腐廠的有關負責人說,為了能達到食品安全的相關要求,他們在加工條件及生產工藝上都必須做出相應投入,成本自然要增加。而那些無證照的小作坊很少有人監管,在這方面的投入基本是零,在這種不平等價格對抗中他們肯定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