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訊 因為全球變暖,很多一輩子生活在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居民不得不遷徙到內陸城市,盡管他們的島上完全沒有碳排放,甚至找不到一輛自行車。
由於環境變化的擴散性和延展性,『環保』已不是一城一人,甚至是一國能為之事。當節能減排成為必須全民培訓的大課,政府就一定要以身作則,該出手時就出手。對它來說這是生態文明對它的一次考試。
1 『要GDP,還是要活命』
橡樹往高緯度地區『走』,阿拉斯加鱈魚『北上』。漸暖的地球在提醒各個物種:要想活命就得動起來。
人類自然也逃不掉。
作為學者的成思危表示,其所在的中科院負責虛擬經濟和數據科學的研究中心曾做過一個測算:2005年,我國的環境成本大概佔到GDP的13.5%,而當年中國GDP的增長纔10.4%。
是看GDP總量,還是看各種大乾快上的工程、項目真正為地區帶來多少經濟收益,政府發布的單一『數據』顯然已經不能讓公眾的『求知欲』得到滿足。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角色』主題論壇上,國家能源辦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徐錠明的一番話博得全場掌聲:『今年和明年的節能減排任務看起來可以提前完成,這是好事情。但我還是有擔懮。是真正減排了,還是數字減排了?』
事實上,政府發表的各種『權威數字』,正在越來越多地遭遇公眾『找茬兒』。前幾天,網友杜撰『國家統計局隨機調查100名網友,有87.53%網友支持封殺BT』,其中『87.53%』的迅速走紅被看成網民集體無奈的爆發式表現。
按成思危的話說,上述環境成本佔GDP比例過重的發展方式,等於把環境的欠賬留給子孫後代,這樣的發展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從2005年開始,政府機構搞規劃、搞方案,走過了『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節能減排意識的形成階段,又走過了『關燈、關空調』管理節能的階段,接著是『改換變頻器,改換節電器』技術節能的階段。中國人民銀行節能減排辦公室副主任辛小光認為,在進入低碳經濟時代後,需要科技型節能減排時,政府所發揮的力量應該更大。
可持續發展,事關人類存亡。從哥本哈根會議『拯救地球的最後機會』主題來看,『要GDP還是要活命』已經成為一個新命題。要想活命,每個人都要動起來,各級政府先要以身作則。
2瞄准新能源,尋找新走向機遇往往誕生於新危機之中。全球變暖正在給新逐利方式帶來機遇。
對於一個相對欠發達城市來講,要想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在實踐上是很難的。因為所有工業、產業、技術的推進都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型的,對中國來講,是從沿海向內陸轉型。
『相對落後地區承接了先進地區的舊有發展方式,也很可能就承擔了污染的代價。』對此,伊春市市長王愛文提出,地方在發展經濟時,一定要破除『路徑依賴』。對於過去通過木材采伐來實現工業發展的伊春來說,正在通過發展新能源開闢新道路。
幾年前,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曾說:『中國經濟的問題不是過熱,而是一些行業過熱,一些行業過冷。』實際上,這個過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產能過剩。
論壇上的專家透露,我國鋼鐵產能多了兩億噸,每噸鋼鐵的投資是5000元,這就浪費了1萬億元。為此,成思危提出,如果還是把投資用來發展傳統的產業,那必然造成產能持續過剩,庫存增加,效益降低,污染增加,所以『必須采取新的方式,尋找新的經濟走向』。他認為,新能源肯定是其中之一。
雲南省昭通市市長王敏正更把『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的社會建設資本、產業資本、人力資本、環境資本和資本運作』稱為『昭通資本論』,明確提出應該把環境因素延伸到經濟增長模式裡面去。環境保護部劉長根司長表示,在『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工作中,各級政府的責任是十分明確的。 3科技缺錢,政府來補『現在節能減排制度缺失,我們措施不到位,由科技來彌補。』辛小光說。
但科技也是要錢的,中國在新能源領域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目前,第二代太陽能無晶硅薄膜技術,我國掌握得還不夠,主要靠引進;風能的控制技術方面,一些關鍵部件,比如大的軸承我們還不能制造;電動汽車的電池問題還沒突破;我們第三代核電技術是引進美國的。
有關新能源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們,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自主創新。成思危認為,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在新能源方面能成為一個大國,但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國。
可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錢從哪裡來?如何推動減排主體的積極性?等等。
『全部包下來不可能,但政府可以給一點兒技術改造貼息資金。』王敏正覺得,只要是一把手重視,很多工作是可以推動下去的。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則明確表示,強化法律制度的建設,保障企業創新主體、加強鼓勵配套措施的實施,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支持、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促進先進技術交流與共享以及積極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等,科技部將從多個方面積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體系的建設。
農業部楊雄年副司長幾個月前在黑龍江省考察沼氣使用時發現,很多地方在冬天時沼氣就用不了,但在望奎縣,沼氣在冬天已經使用4年了。原因很簡單,望奎縣的沼氣池造價是1萬元,而其他地方的沼氣池的造價是1000元到1500元。
新能源成本比較高,沒有資金和技術,已成為現階段我國新能源無法很好推廣和使用的重要原因。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很多卻仍然不夠的情況下,楊雄年建議『向國際社會提出要求』。
從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推諉扯皮不難得知,發達國家靠高污染、高耗能完成原始積累,現在又緊盯發展中國家『不得不為』的污染,讓大家都很不爽。但是,作為『夾在歷史中的三明治』,發展中國家不是不可以提條件的。減排可以,但必須提供技術或資金,此事必須由政府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