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鍾影像半個世紀風雲
對於哈爾濱這座城市來說,劉延年是個功不可沒的人物。這個功不可沒,不是他的業績多麼輝煌,而是他的默默考證之功,使很多湮沒於無形的歷史得到重現。一百年,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只是一瞬,但是這一瞬間的歷史,也已經面目全非,需要人們不斷地去考證。工作之餘,他用鏡頭留下了這座城市的美麗建築,並進而尋訪考證老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讓老建築復活。
我們的交往緣於劉延年這份自討苦吃的愛好。
考證之餘,劉延年還一直默默地從事著這樣一項工作———搶救哈爾濱的老影像,讓這個城市的童年復活。這項工作類似於給兒童拍攝成長記錄,不同的是哈爾濱這個兒童已經長大成人,需要在他的鄰居、朋友留下的零散鏡頭中,輯錄他的童年。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我對他的執著幾乎不抱有信心。百年前的膠片,散落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手中,把他們搜集起來談何容易。幾天前,延年興奮地告訴我,他尋覓近十年的影像資料,已經輯錄成一集哈爾濱舊影,哈爾濱咿呀學語的童稚狀態,在現實中復活了。這個消息讓人振奮,為了先睹為快,我趕到延年的辦公室,一睹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童年影像。
延年把這部資料片定名為哈爾濱舊影,只有20分鍾。
百年前的哈爾濱是蠻荒的,松花江冰面跑著冰排,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搖曳著野草,很詩意的樣子。最初的原住民———傅家甸的住戶們,在江邊交易著鮮魚。隨著鏡頭的推進,讓人恍惚回到了世紀之初。俄國人來了,船舶行駛在松花江上,俄羅斯騎兵在原野上肆無忌憚地馳騁。森林被成片地砍伐,少年一樣俊秀的白樺林,倒在掠奪者的電鋸之下,工人們鋪設著鐵路道軌。隨後大批僑民來到哈爾濱,大街上洋風撲面,送奶的馬車得得跑過石頭道。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宗教活動,教堂裡舉辦洋式婚禮,大街上行進著送葬的隊伍。江畔餐廳、中央大街,這些哈爾濱知名的所在,到處都是外僑的身影,摩電、馬車、斗子車、人力車在大街上穿梭,江面上渡輪與舢板平分秋色。冬季,江面上有人破冰冬泳,冰爬犁在風雪中疾馳。中央大街商鋪林立,街頭小販討價還價,人們進進出出秋林公司。賽馬場邊,人們歡呼雀躍,場地內奔馬如飛……看著眼前斑斕的鏡頭,你無法相信這是中國的城市。好在有中央大街的標志建築,有索菲亞教堂、有尼古拉教堂作證。那時的哈爾濱是開放的,俄羅斯姑娘在江邊短裙艷舞,開風氣之先。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侵佔哈爾濱。日本人趾高氣揚的入城式,讓人心頭添堵。大量移民過來的開拓團,拖家帶口,把我們的河山當成了他們的家園。畫面上,日本開拓團成員在廣袤的土地上,用苫房草蓋著屋頂,犁杖劃開幽幽的黑土。1932年松花江大水,濁浪滔天,一片澤國,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及至蘇聯紅軍進東北,市民歡迎蘇聯紅軍的場景如在昨天。李兆麟將軍被害,長街上萬人送行李兆麟。土地改革,農民在土地上釘上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笑容在臉上蕩漾。人民做主人,土匪被公審,青年人踴躍參軍……
片子起始時間大約在1905年,終止在1945年,跨度在40年左右。這些逝去的歷史畫面重新復活,對於城市的人文意義來說,其價值不可估量。
尋遍相關國家資料以秒計算
說起制作這部紀錄片的苦辣酸甜,劉延年連連搖頭,表示一句話兩句話難以說清。紀錄片中的鏡頭看起來是連貫的,而搜集這些鏡頭的過程相當艱苦,收集的資料要以秒來計算。
延年的一個同學在日本定居,成了延年的駐日『資料站長』。日本長時間侵佔哈爾濱,肯定會留下大量影像資料。延年的這個同學很在乎延年的委托,一有時間就鑽進影像資料館。終於,他告訴劉延年,需要的資料找到了。日本方面掛號寄出,延年在這邊掐著指頭算時間。郵件剛到海關,趕緊驅車取回。事先,延年通知了幾個社科文化界的好友,告訴他們在日本取得了一定的資料。延年掌管的波斯特酒店內部裝修,十幾個人擠到延年的家觀看資料。一個一個鏡頭在電腦上出現,延年的內心充滿忐忑。終於,日軍入城的畫面出現了,開拓團的生活畫面出現了,屋子裡的老老少少齊齊地爆了一聲呼喊。幾個從事城市研究的專家贊賞劉延年,乾了一件別人敢想卻不一定辦到的事情。
中東鐵路之後,大量俄羅斯人在哈爾濱生活,劉延年堅信,這些人手裡一定留有當年的影像資料。他委托一個在俄羅斯經商的朋友,要留心這些珍貴的資料。朋友幾經搜羅,給他帶回一堆影像資料,需要他一秒一秒的甄別。有時候,一長段影像資料,涉及到哈爾濱的只有幾秒。就這樣,中東鐵路修建、僑民在哈爾濱生活等影像資料,一點一點地活了起來。看到這部資料片,哈爾濱當年的生活習俗,穿著打扮,交通嬉戲,宗教活動等,都有了真切的再現。
延年的兒子劉毅,目前是澳大利亞一家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受父親影響,劉毅喜歡攝影,更喜歡哈爾濱的城市文化。學習之餘,劉毅有意識地與澳大利亞的俄僑交朋友,搜集俄僑手裡的影像資料。他結識了澳大利亞俄僑協會的會長,通過會長搜集從哈爾濱轉赴澳大利亞的俄僑手中的資料。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俄僑離開哈爾濱,到澳大利亞生活。《哈爾濱檔案》的作者瑪拉·穆斯塔芬,就曾經是生活在哈爾濱的俄僑。通過收集資料,劉毅也成了半個專家。
有了收集哈爾濱影像資料的想法,延年更是處處留心。國內的各影像資料館,多數都留下他的身影。一秒一秒的搜集,一分一分的增加,他的關於早期哈爾濱的影像資料,逐漸厚重起來。一次去臺灣,他看到了一本英國BBC電視臺錄制的專題片———二十世紀的歷史見證,裡面有日俄戰爭的珍貴歷史鏡頭。這是一次間接的資料取得,他買下專題片,珍愛著帶回哈爾濱。
劉延年親自操刀,把資料編輯成不同的組合,然後按照各單元的要求,重新剪輯。他告訴記者,這部20分鍾時長的專題片,大概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較原始的哈爾濱景象,有田野有江流,有逃荒過來的人們。第二部分是城市崛起,敘述的是中東鐵路修建後,哈爾濱作為一個城市的迅速擴張。第三部分是遠東名城,內容側重在哈爾濱風情上。第四部分是苦難歲月,輯錄的是日本鐵蹄踐踏下的哈爾濱。第五部分是歡慶解放,解放的鑼鼓讓哈爾濱煥發青春。劉延年說,他收集的早期哈爾濱影像資料,鏡頭時長超過一個小時。有的地方資料比較集中,編輯專題資料片時有所取捨。但就資料的人文意義來說,這些資料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份珍貴的人文資產
延年現在是哈爾濱波斯特酒店管理集團的總經理,去采訪他的時候,波斯特酒店正在全方位裝修,大廳以及各層的牆壁上,留出一格一格的空間。延年說,他的理念是打造一家博物館主題酒店,牆上的空間是放置文物用的。
劉延年有一個理念,從高點上考慮,文化可以助燃企業的發展。打造博物館主題酒店的想法,最初來源於偶然。延年喜歡攝影,在酒店的大廳裡布置了一個櫥窗,裡面擺放著哈爾濱的老照片。許多住店的客人,都會駐足詢問,哪一棟樓有些什麼歷史背景。對於這樣的詢問,不但是服務員、就是延年自己也很難回答。這個尷尬促使延年下定決心,研究哈爾濱的歷史文化,並一發不可收,出版了幾本關於哈爾濱歷史建築的專著。
為了宣傳哈爾濱,延年制作過一個『走進哈爾濱』的電視宣傳片,在酒店裡播放。但是他總感覺宣傳片是人雲亦雲的,深度不夠,尤其對於哈爾濱開埠之初的影像,知之甚少。他開始拿定主意,搜集資料打造一部『哈爾濱舊影』宣傳短片。一方面,給入住酒店的客人提供全方位了解哈爾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給研究哈爾濱的人提供翔實的資料。
劉延年告訴記者,博物館主題酒店重新營業後,這部『哈爾濱舊影』紀錄片,將在酒店24小時循環播放。他要讓客人了解哈爾濱,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劉延年說,對於城市來說,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但是他要給這座城市留下一些東西,一些值得品味的文化。『哈爾濱舊影』這部專題片,博物館主題酒店,都是值得城市記憶的人文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