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月15日訊 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秋林』近10年來『敗相連連』,曾經的國內百貨第一股淪落成大賣場。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之際——
2010年1月12日,一條懸賞公告出現在省城媒體上:
『為保障申請執行人的權利,現對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被執行人懸賞舉報。對提供被執行人賬戶信息及資金線索並能執行的給予舉報人獎勵,懸賞舉報如下:
被執行人哈爾濱秋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哈爾濱市東大直街319號,法定代表人:蔣賢雲。舉報電話:86428458』
懸賞方是『哈爾濱鐵路運輸中級法院』。
此懸賞公告一出,社會各界頓時沸騰起來。人們紛紛詢問:秋林怎麼了?
1996年,作為『國內百貨業第一股』的秋林當年自有積累達到2億多元,加上上市募集的2億多元,用前總經理張芝禮的話講,閉店也可以養活職工十年。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秋林』卻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之際傳出了噩耗。
一些知情人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秋林』敗相十幾年前就顯露出來了。
溫州人蔣賢雲入主『秋林』
提到哈爾濱秋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蔣賢雲。
1997年,秋林公司用配股資金投資建設的合資項目,由於合作方中創和德順沃所應投入資金均未到位,秋林前後共投入2.7億多,但是最後由於資金缺乏,只完成了工程的九成,不了了之,大廈便成了一個沈重包袱。
由於擴建項目過快過多,加上國有股『一股獨大』等體制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最終,公司負債累累,2001年虧損5180萬元,2002年虧損近8000萬元,2003年成了ST公司。2004年4月24日被暫時停止交易,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如果半年年報仍沒有扭虧為盈,將摘牌終止上市,公司將破產倒閉。
其實,秋林公司走下坡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由於體制原因,從2001年開始虧損,商品賣不出去,庫存越來越多。秋林公司為了降低成本,開始租賃經營,一些地下商業街的服裝被擺上櫃臺賣高價,假冒偽劣商品也進入了秋林,更使經營雪上加霜。
『百年信譽老店』信譽不再,舊有的管理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2003年初,哈爾濱市政府決定:秋林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重組。隨之成立了以副市長為組長、市副秘書長為副組長的秋林公司重組推進小組,邁向了艱難的重組之路。
2004年1月2日,哈爾濱市政府最後確定將哈爾濱國有資產局持有的秋林公司5991萬國有股以每股1.91元/股的價格轉讓給黑龍江奔馬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奔馬』公司)。隨後在2月26日秋林公司與奔馬公司簽訂了轉讓協議,同年3月1日奔馬公司正式進入秋林公司,並成立了秋林公司過渡期間共同管理委員會。入主後,當年通過資產處置、債務重組實現盈利,當年8月股票恢復上市交易。有知情人透露,該次恢復的上市交易還涉及到財務作假。是真是假如今已辨識不清。但有些事實卻有跡可循。
百年秋林『苟延殘喘』
2005年,《中國經濟周刊》一篇『國內百貨業第一股淪落哈爾濱秋林變大賣場』的報道為重組後的秋林公司做了『總結性陳詞』:從當年號稱『閉店也可以養活職工十年』的繁榮,到現在共租櫃臺優惠招商的大市場,素有『國內百貨業第一股』之稱的百年老店哈爾濱秋林公司,歷經重組、賣房、換將,似乎依然未能改變頹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在哈爾濱這個注重服飾的城市,買高檔服飾人們一般都會去與秋林公司一街之隔的商場,買低檔服裝一般去地下商業街,買中檔服裝的人一般去紅博世紀廣場,因此秋林的定位就很尷尬。加上秋林自營項目很少,缺少自主的權利,使得秋林恢復營業以來並沒有向好的方向轉變,反而是越發步履維艱了,並再次發出2005年上半年虧損預警。
當時一位在秋林經營男裝的商戶告訴記者,現在秋林的人流越來越少,他們品牌的男裝每個月至多能賣到一萬元,而只有一路之隔的某購物中心,同樣品牌的服裝每個月卻可以賣到一二十萬元。許多商戶因為簽訂了一年的合同而不得不在秋林死守,他們也不相信,這麼好的一個秋林就這麼完了。
然而,事情往往就愛朝著人們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2007年12月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對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違規問題的哈爾濱秋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蔣賢雲等進行公開譴責。
上證所在公告中稱,哈爾濱秋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9月26日發布公告,說明公司正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直支行協商,討論公司貸款本金15649萬元及利息的償還問題。由於銀行要求公司先行支付保證金7000萬元,公司正在籌集,待資金到位後雙方將簽訂有關協議。
10月11日,公司公告稱『該事項目前沒有新的進展,且至少一個月內不能簽訂相關協議』。但時隔7天,公司於10月18日發布公告,稱已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直支行及相關方簽署《保證金協議》。公司上述信息披露前後矛盾,嚴重誤導了投資者。
對於上述懲戒,上證所將抄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並將其記入上市公司誠信記錄。
其實,早在2006年,哈爾濱理工大學的楊文超教授在接受省城媒體采訪時就表示:『這個招商本身缺乏戰略性思考。』
據了解,溫州背景的企業進駐,對秋林老品牌沒有深度挖掘,而是按一般商業模式經營,對秋林的歷史、品牌沒有思考,『重打鑼鼓另開張』。其運作模式都是老方法,在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今天,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在楊文超教授看來,以溫州模式主導秋林,不僅沒有對秋林文脈的繼承,更談不上發揚。如果與長年積累下的文化血脈斷然割裂,那麼,秋林還有什麼樣的優勢可言?
1月14日,記者多次聯系哈爾濱秋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此事由公司的法律部負責。記者又致電其法律部,一工作人員表示負責此案的律師不在,沒辦法接受采訪。與此同時,哈爾濱鐵路運輸中級法院也表示,他們是受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委托執行此案件,對於案件的具體情況並不了解。記者聯系到省高院,得到的答復是:辦理此案的工作人員都不在。
曾經驕人之姿已成明日黃花
許多考過『導游證』的人都背過這樣一段導游詞:『無論這些現代化建築色彩多麼炫目,體積如何龐大,都無法掩蓋秋林公司儒雅端莊的風姿……盡管幾經擴建,秋林公司依然保持了原有風貌,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從商場林立的大直街上一眼將它辨認出來,也許它將永遠屹立下去,同時也留給人們一段美好的回憶。』
若乾年後,不知這段導游詞是否需要改寫,但『秋林』曾經的風采早已寫入歷史。
如今,在秋林公司的檔案室內還珍藏著一份資料,那是中國政府收購秋林公司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當時的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作了幾處修改,最後批示:除接收後歸中商部或地方管理待考慮外,其他均同意。最後由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親筆批准。中央有關部門領導薄一波、曾生、葉季壯、焦若愚、韓光等都參與了這一工作。
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上,無論是久負盛名的老字號,還是新開發區高聳入雲的國際大廈,哪曾有一家商店如此牽動共和國的中樞神經?也許只有驕傲的『秋林』能承受起如此厚愛。
1月14日,記者多次聯系蔣賢雲,未果。在其博客上,開通兩年的博客裡只有5篇文章,三篇是蔣賢雲本人和哈爾濱溫州商會的簡介。在2009年1月30日的一篇題為《一群瘋子創造了這個時代》的日記裡,有這樣一段話:『這就是成功,不管是在哪個領域,只要有了瘋狂的念頭,瘋狂的行動,那麼我們就是成功,在這個瘋狂的時代,如果你不瘋狂那麼就只有被這些瘋狂的、急走的時間和物所湮滅……這年頭,瘋狂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不瘋狂那麼你就一定不會成功,當這種瘋狂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的時候,那麼就非常正常了,世人便可以理解了!』
如今,已年近五旬的蔣賢雲不知還能做出何種瘋狂之舉。對於當年入主秋林公司,也不知他是否認同為瘋狂之舉。總之,在2010年的刺骨寒冬裡,百年老秋林確確實實讓哈爾濱人瘋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