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 『金融危機過後,我國經濟發展將是在空間上從少數經濟增長極向經濟多極化均衡增長轉變。東北地區在這一過程中將大有所為。』在日前舉行的第26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加快推進老工業基地建設高層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對中外經濟今後走向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使後金融危機時代東北地區的發展機遇呈現在與會者面前。
經濟回昇不等於經濟復蘇
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的衰退。有人認為這表明經歷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已開始復蘇。范劍平認為,這只是全球經濟回昇的表現,因為經濟復蘇的物質基礎是企業開始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設備更新投資,而現在這種跡象並不明顯;而且經濟復蘇需要相應的物質基礎作為動力,目前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回昇並不是經濟復蘇的表現。也有人認為新材料、新能源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目前這些產業還未形成規模,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在沒有重大科技突破、新興產業投資增長點不明朗的背景下要成功實現復蘇,將非常曲折艱難。
『上帝創造的產品』可能最先漲價
『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將繼續增長,但下半年的形勢還不明朗。』范劍平在解釋全球經濟為何曲折艱難時表示,此次世界經濟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走出金融危機影響,得益於各國首次共同運用凱恩斯的經濟擴張理論乾涉經濟,通過政府刺激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通貨膨脹預期。二戰結束後,歐美也曾采取相同的政策拉動歐洲經濟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隨之出現的卻是一場通貨膨脹。因此,世界經濟界普遍認為金融危機過後也將會出現一輪通貨膨脹。據預測,漲價的風潮將最先衝擊能源、資源等『上帝創造的產品』,在達到價格拐點後,又將波及油料、玉米等能夠轉化為能源的農產品,屬於『人類創造的產品』的制造業產品價格則將會保持一定時間的穩定。『不過這種局面能否出現,還需要觀望。』
中國從生產大國轉向消費大國時機已成熟
『已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但中國自身的特點卻決定了它與眾不同。』范劍平指出,在政策刺激超預期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表現出超預期的結果,2009年GDP增長將達到8.5%左右,高於預計的8%。在投資驟增的同時居民消費也大幅增加,2009年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16.5%,為23年來的最高水平。其重要原因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進入了勞動力報酬佔GDP比重上昇的新階段。國內消費比重回昇的收入基礎開始形成,加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等因素,消費正成為與投資、出口均衡發展的經濟拉動力。中國從生產大國向生產、消費大國轉變的時機已成熟。
中國經濟有望呈現『雙穩』運行態勢
消費的增長為今年中國經濟呈現『雙穩』運行態勢打下了基礎。范劍平預測,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有望保持在9.5%左右,同時也不太可能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
范劍平指出,由於國際上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加大,中國也應采取應對措施,通過宏觀調控將超預期的經濟回昇推向可持續的經濟復蘇。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穩定發展速度和防范通脹的平衡;要從政府和國有投資先行向帶動民間投資跟進轉變;要促進經濟從投資拉動為主向投資消費協調拉動轉變;經濟發展在空間上要從沿海少數經濟增長極向全國經濟多極化均衡增長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東北地區將大有所為。
范劍平透露,在今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家在保持投資適度增長的同時重點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並堅決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將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