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7日訊 題:『漂』在母校
如今,在哈爾濱市各大高校周圍都生活著一些這樣的人群:他們已經從學校畢業,但仍然棲息在學校周邊,甚至有些仍然過著半校園生活,這群人被稱為『校漂族』。雖然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但這個人群的不斷壯大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他們或者為考研奮斗,或者為愛情留守,或者為創業積累,或者為工作奔波。
12日清晨6時,哈爾濱工業大學往屆畢業生陳宇准時從夢中醒來。雖然考研已經結束,但他仍然保持著考研的『生物鍾』。每天6時起床,去學校食堂吃飯,去自習室復習,22時回到學校附近的這間出租房裡。畢業兩年,他又回到了母校身邊,成為校漂族的一員。
陳宇租住的這個小區,是哈工大一帶『校漂族』的聚居地之一。僅僅三四年的時間,這一帶的租房價格一路飆昇,從2006年的一室一廳每個月300元,漲到如今的一個屋子八張床每張床每個月150元以上。雖然價格有點高,但距離學校只有不到10分鍾的路程,熟悉的周邊環境和大量的房源,仍然讓這裡成為『校漂族』們的熱選。7時剛過,陸續走出小區的年輕人開始增多。陳宇指著其中的一部分介紹:『這些都是我的校友,師兄、師姐、師弟、師妹都有,他們中絕大多數是考研的,但也有不少正在找工作或者已經工作租住在這裡。在校的時候我們不認識,現在都比較熟悉。』據了解,這個小區裡至少住著近200個『校漂族』。而在哈爾濱市的各大高校周邊,這樣的聚居區更是多如牛毛。
黑龍江省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創歷史之最,近5萬人步入考場。其中,應屆本科畢業生為32897人,佔報考總人數的66.7%,非應屆本科畢業生16425人,佔報考總人數的33.3%,而這33.3%絕大多數是『校漂族』
考研,校漂族的首要之選
據了解,今年全國考研人數達到140萬人,比去年增加13%,這也是2001年以來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的最高紀錄。而今年全國招生規模與2009年基本持平,約為46.5萬名,這意味著,2010年考研的競爭更加激烈。
11日下午,哈爾濱工程大學09屆畢業生蘇軍強提前10分鍾交卷走出考場,寒風中,他趕上一輛公交車順利地回到了寢室。一起考研的室友陸續回來,幾個人湊在一起連連抱怨試題太『另類』,想想自己幾個月的付出,都有些郁悶。蘇軍強家在山東,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建築環境和設備工程專業,這已經是他第二次考研了。第一次是在大四,報考哈工大管院的研究生結果差了幾分,雖然他當時的分數完全可以調其他學校,但他沒有考慮。就在這一年,蘇軍強的弟弟考上了吉大的研究生。蘇軍強決心踏踏實實地工作兩年,多賺點錢。
畢業後,他被哈爾濱一家設計鍋爐的民營企業聘為技術人員,每個月基本工資1500元,最多不超過1750元,單位提供住宿。雖然專業不完全對口,但蘇軍強對工作很認真。說起後來辭職的原因,他有些遺憾:『企業的裙帶關系太復雜,表現得很明顯,我感覺沒有長遠發展,於是賺夠了考研復習的生活費,我就辭職了。』揣著幾個月攢下來的5000多元錢,10月中旬,他回到了母校,在老師的幫助下,在學生宿捨找到了一張床位。『我們這條走廊住的基本都是往屆回來的考研生,大家都很能學,比在校的時候更加珍惜時間。』
考研復習的這三個月,蘇軍強重新開始了校園生活。每天早晨6時半到食堂吃早飯,然後徑直到教學樓的自習室復習,回到寢室也要學到凌晨左右。雖然考試感覺不太理想,但他說:『我不後悔,我盡力了。如今研究生就業也不樂觀,我考研並不完全是為了就業。明年不再考了,過幾天就去找工作。』按照他的計劃,這個春節他要在哈打工賺錢不能回山東過年了。年後他可能會去其他城市尋找機會。采訪結束前,他很認真的對記者表示:『我了解的這些往屆考研生都不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們雖然可能還在徘徊,但心裡都有希望。』
和蘇軍強一樣,他的『鄰居』們基本都是往屆考研生。他們並非大家想象的『失業人群』,而是多數都有工作,或對現有工作不滿意,或對未來有新的打算,甚至個別人放棄了上海、北京的工作回來考研。輿論中的『眼高手低』恐怕不能准確地描述他們的狀態,采訪中,記者強烈感覺到的是『不甘』二字。
不想為人打工,幾個同學從頭『創業』。租住在學校周圍的民房裡,學校周邊的復印社、打字社、網吧就是他們的『辦公室』,遇到難題,走幾步路就可以去學校向老師請教
創業,校園周圍是起步資源
從西大直街拐了兩個彎,記者跟隨小於走進了復華小區的一間二樓民居。房子有30多平方米,兩個房間,小於和她的同學4個人住在這裡。2006年,小於從工大畢業去了大連,工作沒多久,家裡遭遇變故,她辭職回到哈爾濱。後來,幾個在哈的大學同學經常湊在一起聊天。『都忘了是哪次吃飯,可能是喝了點酒,都有點衝動,就商議著自己創業,不再看老板的眼色。』小於回憶起當時覺得有些幼稚。但酒醒了,大伙創業的主意卻定了。小於主要負責籌備,其餘幾個同學利用業餘時間支援。很快,她們的廣告公司就成立了。上了四年大學,找來找去,他們還是覺得學校周圍最熟悉也最踏實,再加上坐落在南崗的中心地帶,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個民房。
從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畢業生到熟悉廣告業務一個月拉回來8萬元訂單的職業人,他們在這個小屋裡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沒有經費,買不起設備,一些圖紙和資料就拿到周邊的復印社、打字社去出。由於上學的時候就比較熟悉這裡的行情,對誰家的價格優惠、誰家的質量更好心裡都很有數。隨著生意走上正軌,幾個兼職的同學也都紛紛前來投靠。兩個房間各住兩個人,白天就是辦公室,晚上就是宿捨。幾個好朋友仍然到學校食堂吃飯,到學校浴池洗澡,有空的時候還到學校附近的酒吧泡一會兒。『我們確實過著半校園式的生活,這不但讓我們省了不少錢。而且,公司起步之初,學校周圍的復印社、打字社也讓我們節省了很多開支,確實挺有幫助的。』『有幾次,遇到設計上的問題,我們乾脆到學校找以前的老師請教。』
在校漂族裡,創業人群雖然所佔比重較小,但增長迅速。他們社會經驗和經濟投入都十分薄弱,校園周邊的資源和半校園式的生活是他們走向社會生活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圈的過渡。沒有了象牙塔的庇護,很多『校漂族』在這裡試水、學習,再逐漸走的更遠。
在校漂族中,愛情是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美好的校園愛情成為很多人留守的動力和原因,擔心兩地阻隔雙方的情感,他們中的很多人寧願選擇在空間上『同步』
留守,只為那份校園愛情
每天早7點50,是賈殿男衝出寢室的最後時限,他必須從開發區附近出發趕在9時10分之前到教化附近的百腦匯上班。他對自己現在的工作很滿意,在電腦專賣店賣電腦,雖然工資不高,但很鍛煉人,公司氛圍也很好。
賈殿男2009年畢業於哈師大體育教育專業,擅長健美操。在校期間,就在一些健身館兼過職,是個開朗的帥小伙。『我挺喜歡校園的環境和氛圍的,所以有朋友介紹,我就立刻住到了學校裡。』雖然現在自己所住的不是畢業的母校,但大學宿捨仍然是吸引他住到這麼遠的原因之一。說起留守在哈爾濱做『校漂』,他坦率地表示:『為了我女朋友,她比我低一屆,還沒畢業,我不想因為兩地影響感情,索性留下來陪著她。』
賈殿男和女友是從小的朋友,在他考入哈師大一年後,女友也如願考上了哈爾濱的一所高校外語專業。兩個人感情很好,賈殿男十分珍惜這份感情。采訪中,他總是驕傲地稱女友為『我媳婦』。去年畢業前,他也找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如今老師不好當,雖然幾所外縣學校也有意招聘但都沒有編制,再加上要離女友較遠,他最終選擇在哈爾濱打工。『畢業的時候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到處蹭,後來和寢室的哥們兒租了一個道裡的房子,這纔有了睡覺的地方。』換了幾個打工的地方,他最終選擇賣電腦。『我媳婦學習挺好,想考研,我就和他一起報了名,下班之後復習。我底子薄,學得也沒她認真,主要就是陪讀。』
賈殿男的家在大慶農村,他說挺希望能夠回到家鄉當個體育老師。『蓋個大房子、大院子、再養幾條狗。』『我們倆的感情特別好,我們不想因為畢業分不到一塊漸漸疏遠、分開。我媳婦今後去哪,我就去哪。』
采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聚居在校園周圍,『校漂族』們都表示出對母校深深的依戀。在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面對就業、擇業等等困境,生活了四年的母校成為他們在這個城市中信賴、熟悉的『安全島』。面對這種人群的增長,很多學校也紛紛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個別高校已經專門騰出相當數量的寢室用於往屆畢業生考研住宿,並開闢了專門的自習教室,為曾經的畢業生們提供盡可能的幫助。
畢竟,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母校並不僅僅是宿捨、教室、食堂,更是他們心中溫暖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