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月19日訊 有車族成為如今流行的話語,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買車的人們越來越多。如今齊市的個人用車在2009年已經達到了244644輛,比去年增加了54874輛,2009年新注冊的車輛有70343輛,比2008年增加了42238輛,由此看來,2009年與2008年對比,新增車輛的百分比達到100%以上。
昨日上午9時,記者來到市交警大隊車務科,內勤朱國祥介紹,如今每天來此落戶的人群特別多,同時從2006年起新注冊的車輛就開始漸漸的增多,2006年新注冊的車輛有15360輛、2007年有21158輛、2008年有28105輛、2009年達到了70343輛,可見從2008到2009年之間,新注冊的車輛增長了100%以上,整整翻了一倍。
個人用車的注冊數也是呈遞增的趨勢,2006年個人注冊數是153607輛,2007年增長了14807輛,達到了168414輛,到了2008年增長到189770輛,2009年時個人注冊總數增加了54874輛,達到了244644輛。從增長的車輛的數字上看,除去周六周日的法定假日外,一年按300天計算,平均每天落戶的車輛達到180餘輛。
由此可見,如今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個人用車也是越來越受到歡迎,加之一些優惠政策的出臺,特別是2009年,1.6L以下的小排量車享受購置稅及汽車以舊換新優惠政策都拉動著2009年購買個人用車的人數增多。
小排量汽車炙手可熱新車預訂要等4個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個人擁有一輛轎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也不是原來人們所說的那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轎車進入平常百姓家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交通工具。時下,大中院校學生、機關乾部、私營企業主、郊區農民學開車已成為是一種時髦,這樣一來促使我市汽車銷售仍將高歌猛進。汽車銷售商在盤點去年銷售量的同時,正在忙著從生產廠家購進各種適合大眾消費的轎車。
1月15日,記者對我市幾家汽車銷售4S店和汽車銷售公司進行了采訪。各家經銷商表示,今年經濟型國產汽車仍是市場銷售的主力,小排量、低能耗的汽車將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部分車型還會推出一些優惠政策,但幅度不會太大,不會上演價格大戰。
15日上午10時,記者走進齊齊哈爾粵華轎車銷售有限公司銷售大廳,看到銷售大廳內熱鬧非凡,銷售員不停地在給顧客介紹車型、功能及價格。據公司銷售總監李銳分析,去年是汽車市場銷售高速增長的時期,增長幅度在15%至20%之間,今年還將會有所增長。從公司近3年銷售的捷達、速騰、邁騰、寶來等5大系列100個品種轎車情況來看,2007年銷量是900輛,2008年銷量是1400輛,2009年銷量是2108輛,今年初至今僅半個月時間就銷售80餘輛,今年預計銷量達到2300輛至2500輛。去年10月份上市的高爾夫轎車,價格在11.88萬元至18.38萬元之間,如果現在預訂,顧客要等待4個月纔能到手。
15日上午10時40分,記者在市航凱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銷售大廳看到,來自泰來縣克利鎮河北村的兩位農民正在挑選中興轎車,其中一位姓李的農民告訴記者,去年家裡種植的水稻獲得大豐收,收入16萬元,現在全村已有30多戶農民購買了小轎車。今天他們是一大早就趕來的,准備購買1輛帶後斗的中興轎車,一時對價格在5萬元至11萬元拿不定主意,打電話再和家人商量一下。本報記者黃曉偉
養臺車一年至少支出1.5萬元
劉磊和小靜去年年初結婚,元旦後剛剛買了臺6萬元的1.3昇排量的哈飛賽馬車。買車落戶一共用了7萬元,那麼,養臺車一年要花多少錢呢?劉磊請教開了6年車的蔣飛,蔣飛指著自己養車的流水賬告訴劉磊,越來越高的車庫費、油費等處處都得掏出『真金白銀』。盡管他認為自已挺仔細,呵護愛車,但一年養車少於15000元下不來,頂上一般工薪族一年的工資。具體說來,養車費用一般分為固定支出、彈性支出兩個部分。固定支出中:交強險每年950元,車船使用稅每年480元,保險費一般一年約3000元;過路過橋費一般一年為1200元;年審費為110元,幾項合計5740元;養護費,經二手車評估,我市月平均使用量1435公裡,一年使用量為17220公裡,按2500公裡到3000公裡首保,首保後按5000公裡計算,一般一年需做四次養護。保修期兩三年以後,需要更換機油三濾,按每次費用200元計算,一年共計800元。以上固定費用一年需要6540元。彈性費用因人而宜,一臺小排量車燃油費平均400元/月,每年4800元;車庫存車費一年需要四五千元,如果經濟實惠些,只冬季存車,需要3000元左右。洗車費如今一次需要15元,按4次計算,一年就要720元。這一年下來,除了汽車的意外碰撞、交通違規等意想不到的情況,經濟型用車彈性支出一年大約需要8520元。 本報首席記者廉玉暉
交通環保壓力不容忽視
我市汽車消費的增多,代表了鶴城市民經濟實力的提昇,這是一件好事。但隨著車輛的增多,一些問題就反映了出來,包括交通、環保等等壓力開始呈現明顯上昇之勢。近日,記者就對我市中心城區的汽車保有量、道路交通情況,以及汽車尾氣排放等進行了調查。
車輛密度超過國際飽和容量標准
記者從市交警支隊車務科了解到,目前我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1.7萬輛,其中私家車佔到24萬輛,已經成為機動車保有量迅速上昇的主要動力。與2008年我市汽車保有量25萬輛相比,年機動車保有量上昇速度達21%,增長極為迅速。據車務科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城區機動車數量佔到了我市機動車保有量的1/3,也就是說市區的機動車數量已經突破10萬輛。
車多了,那我市的道路情況又怎樣呢?昨日,記者從市建設局市政設施管理處了解到了一組有關城區道路的數字,或許能讓鶴城居民更好的了解城市道路與迅猛上昇的機動車數量之間的關系。據市政設施管理處副主任楊繼光介紹,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區共有道路228條,道路總長約200公裡。其中,2009年新建道路總計6.09公裡,公路建設裡程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
2009年機動車保有量遞增了21%,而2009年的公路建設增幅則是3%,二者之間的對比一目了然,車的增加要比路的修建速度快了許多。據了解,根據國際通行的每公裡機動車密度270輛的國際飽和容量標准計算,我市中心城區10萬輛機動車與200公裡的道路總長做一下比較,每公裡道路上機動車的密度為500輛,遠遠超出了270輛的國際飽和容量標准,即使每天只有一半的機動車上道,那麼每公裡路面250臺的機動車密度也已接近飽和的臨界點。這種情況集中反映在交通高峰期的早晚上下班時間,道路車輛多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車速減慢,車輛油耗增高。
汽車尾氣成為主要污染源
記者從市環保局了解到,目前,機動車尾氣已經成為影響大氣質量的主要污染源。據環保局污染控制科張軍功科長介紹,機動車排放的尾氣是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顆粒物等污染物的重要來源,上路非上路機動車分別佔到了總排放量的49%、47%、77%、30%左右,在談到怎樣控制汽車污染排放時,張科長告訴記者,一是推廣小排量汽車,另外就是使用混合動力汽車,這樣不但可以節省燃油,也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本報記者沈佳薇金輝車改推動我市私車數量增速
在市直某機關工作的潘女士,2005年買了臺飛度轎車。她告訴記者,如果不是那年我市進行公務用車改革,自己享受優惠政策每月有1700元的交通補貼費,在機關工作的她可能不會那麼早買車。據記者了解,四五年前,像潘女士這樣,在我市公務用車改革後機關有車族不斷壯大。據某局李處長介紹,他們單位2004年購車的只有兩三個,如今有車族增加到二三十個,佔機關總人數的60%。
近年,我市私家車數量增速明顯,公務用車改革是推動增速其中的一個因素。市財政局行政政法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4年4月全市公務用車改革正式實施,83個市直行政和直屬事業單位參加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改革中相關配套措施為了確保公務需要,鼓勵乾部購車,對領導乾部參與競拍原公車的,成交後可用未來5年交通補貼費抵購車款,同時享受競拍成交價格減免25%的優惠;對領導乾部購買新車的,財政用車輛拍賣變價款,按領導乾部5年補貼標准一次性支付其購車款,車輛拍賣變價款支付完為止,並協調銀行提供購車貸款。改革措施領導乾部變坐公務用車為領交通費補貼,此優惠政策一出,極大地鼓勵了大家購車積極性,刺激消費拉動了汽車銷量及相關產業經濟。車改以來,全市機關和事業單位已有1360多名各級領導乾部購買了車輛。車改以來的一段時間內,齊齊哈爾市賣出的汽車數比前幾年總和還要多,階段性地拉動了經濟發展。 本報首席記者廉玉暉
家用車銷量增加拉動相關產業
有車族越來越多大大的拉動了相關的產業,洗車行、汽車裝具行等商家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火。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為下崗職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1月17日上午9時,記者走訪了多家洗車行,有水洗車、電動洗車、水蠟洗車、奶油洗車等品種,洗車行的規模也有大有小,但價格卻都是統一價位。10餘家洗車行車流不斷,排隊洗車的現象非常多,由此可見,洗車業發展的迅速。陽光洗車行老板告訴記者,現在市場競爭力大,附近的洗車行達五六家之多,在此情況下,打價格戰看來是沒有用的,因為現在洗車的價錢就是透明的15元錢,不論是水洗還是水蠟洗車和奶油洗車都是一個價位,如果價位高,可能客流量就會降低。所以,現在主要靠的是信譽,憑的是品質。自己一家每個月來此洗車的車輛達到1200餘臺。記者了解到,陽光洗車行已經安排了6名下崗職工,2名低保戶人員,每月的工資基本上達到中小型企業的工資待遇。
上午11時,記者來到位於龍南街的5家汽車配件和汽車裝具商店,員工基本上都在2人以上。某汽車裝具商店的高老板告訴記者,汽車裝具包括太陽模、冬夏座套、腳墊、倒車雷達、車載電視、空調、防盜器、影音系統、電子導航系統、巡航定位系統、保險杠、行李架等等。自2007年,汽車裝具的品種樣式在逐漸增多,有些顧客一次性買幾百元的產品,而有些顧客則達到上萬元。到了2008年,競爭力雖然大,但是購買的人多。所以,買車的人多了、開車的多了、預計買車的人更多,基於這些元素,相信會帶動汽車裝具市場的好前景。本報記者沈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