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訊 一年前,阿城一村民上山采石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尊石人像並用爬犁拉回自家保存。近日,經專家鑒定確認,該石人像屬於金代文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較強,石人保存完好,這對研究金代民俗文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昨天,記者在阿城文廟內看到了這尊石人像。石人通高(包括底座)1.94米,頭長(帶冠)0.45米,肩寬0.6米,重1000公斤。工作人員說,將石人運回時,動用了一輛3噸的吊車。該石人為花崗岩材質,雙手執笏,文官打扮,長袍上的褶皺清晰可見。石人的五官線條粗獷,清晰傳神,充分體現了當時匠人高超嫻熟的技藝。
據介紹,發現石人的是阿城大嶺鄉上雷木屯村民劉某。2009年春,他到村西400米遠的西山上采石時,無意中發現了石人,劉找人幫忙,用爬犁將石人拉回自家院裡存放。後來,有人聽說這件事後,紛紛上門收購,價格最高達到8000元。村乾部得知消息後,對其進行了耐心說服教育。去年12月初,劉某將石像上交給國家。
專家告訴記者,在經過仔細踏查後確定,該石像出土地點位於上雷木近代墓址附近,應該是墓葬用品。由於目前沒有找到有關該墓葬的文字記錄,因此無法確定墓葬的准確地址和墓主的身份。但石像的雕刻手法帶有明顯的金代特征,所雕刻的石人又是宋代官員打扮,由此推斷墓主應為金代貴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宋朝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墓前纔允許立石人,金代沿用了這種制度。該石人的出土可證明墓主的身份顯赫,同時也表明當時宋金文化互相交融。專家們認為,這種在地下被挖掘出來而又能保存如此完整的石人在黑龍江省十分罕見,對研究金代的葬俗制度、禮制以及金初歷史提供了翔實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