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孫東生進行大會發言。東北網記者孫曉銳 攝 |
《積極應對後哥本哈根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孫東生
2009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標志著一個以減少碳的排放和提昇碳的吸儲能力為核心的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發展低碳經濟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的自主行動目標。這意味著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作為資源型省份,我省發展與環境、增長與資源之間的矛盾日顯突出。『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新一輪結構調整也為我省經濟大發展提供巨大空間和難得機會。
一、我省實現經濟發展轉型的形勢嚴峻
(一)能源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明顯改變。 『十一五』期間我省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指標4.4%,2006年至2008年均未實現,三年累計降幅11.4%,僅完成了計劃目標的54.4%,現有的產業結構節能壓力增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2008年,全省主要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4%,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0%上昇為18.1%,提高了2.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高耗能行業的能耗迅速增加,主要高耗能行業提供的增加值只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8.1%,但能耗卻佔到75.9%,特別是煤炭行業能耗增量已佔規模以上工業的48.7%。
(二)傳統產業的優勢正在逐步消失。隨著骨乾企業總裝車間、研發中心的外移,我省裝備制造業有空殼化跡象,在全國同行業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明顯下降。目前,我省制造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9.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0.5個百分點。『十五』以來,我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戶數增長20.9 %,比全國平均增幅低95.9個百分點,制造業企業戶數僅佔全國制造業企業的0.99%,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制造業的比重僅為1.55%。2005年以後我省裝備制造業在全國排名幾乎沒有再進入前20名,與發達省份的差距還在擴大。我省醫藥工業雖然呈現了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態勢,但從全國銷售收入排位看,呈逐年下降趨勢。我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從2000年在全國排位第六名,2007年下滑到第15位,平均每年後移一位,與排在第一位省份的銷售額差距從135.2億元擴大到694.91億元。我省是農業和農機消費大省,歷史上也是農機生產制造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農機產業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據統計2008年底,我省規模以上農機企業有87家,固定資產不到30億元,全省農機生產企業銷售收入僅佔全國1%左右,不到全省農機商品銷售額66億的三分之一。
(三)新興戰略性產業舉步艱難。在節能產業方面,我省大多數節能企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佳木斯電機、九洲電器、哈空調等少數幾家。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自2007年起開始發布《節能、節水、環保認證企業獲證信息公告》,但是在這些節能產品認證名單中,幾乎看不到我省的產品。2008年底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共同頒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中,23類上萬個型號的產品中,我省僅有大慶同創的兩個型號的電腦進入了清單。在新興產業方面,2009年2月,我國『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示范工程全面啟動,13個城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項目順利啟動,我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已經走到了產業化階段,我省未能進入首批示范工程。我省是森林生態大省,較早地關注碳匯經濟的相關問題,因各方面原因,我們也未能進入國內正在開展的林業碳匯試點項目,該項目有5個子項目組成,涉及山西、內蒙古、廣西、四川、雲南及遼寧。
二、抓住機遇,突出重點,強力推進我省戰略性產業的發展
(一)加快低碳經濟建設布局,發展森林碳匯經濟。
1、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步伐。應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我省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全國率先形成省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推動我省節能減排、產業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關注溫室氣體、氣象變化對國際經濟格局和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影響,積極開展對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有關政策的研究,積極參與國際低碳技術交流和低碳經濟領域的合作,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制定出低碳經濟的行動路線圖,與經濟社會發展、能源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等規劃相銜接,形成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
2、盡快實現碳交易零的突破,擴大市場份額。碳匯經濟是將碳源排放空間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將碳匯吸收能力作為一種收益手段,利用不同區域間碳源和碳匯擁有量的差異,通過有效的交換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價格,使生態保護從無償走向有償。碳匯項目使發達國家履行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獲取資金支持成為可能。因此,森林碳匯項目日益受到重視。我省森林覆蓋率高達43.6%,居全國第6位,東三省第一。森林面積200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5.2億立方米,目前我省大興安嶺、森工總局所轄的天保工程區在2010年將到期,屆時國家將減少補償。爭取將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內國家重點公益林的新造林,納入中央財政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償范圍,以便使我省林區經濟得以持續健康發展。應利用森林資源優勢發展森林碳匯經濟,爭取實現碳交易零的突破,在競爭中佔據有力位置。
(二)以生物制藥為突破口,提昇我省制藥產業綜合競爭力。
1、搶抓發展機遇。生物制藥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知識密集、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生物醫藥產業兼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特征,國家已經將其列入重要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規劃。我省有基礎,也有資源和技術,應抓住這一契機,依托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醫藥信息平臺、活動平臺和技術平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將生物制藥培育成我省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2、早定發展方向。選擇重點研究方向和領域,在重大新藥和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實現突破,借鑒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實施園區戰略,完善生物技術基地建設和產學研結合機制,發揮龍頭作用,搶佔生物產業發展先機和制高點,提昇我省制藥產業競爭力,使生物制藥從生力軍變成主力軍,為我省建設醫藥強省做出強有力的支橕。
(三)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的引導和扶持。
1、鼓勵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發展新能源在今天已成為歐美低碳經濟爭霸的手段和擺脫經濟困境的主要途徑。新能源裝備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省目前在發電設備、重型機械、數控機床、石油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方面基礎較好。我省應著力加快將傳統裝備制造業向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延伸,以重點工程為依托,加快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一些領域實現突破。重點將發電設備制造從傳統的火電、水電延伸到核電、氣電、風電,盡快形成水、火、核、風、氣『五電並舉』的格局,促進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發展,建成產業規模較大、技術裝備較先進、研制水平較領先、配套協作較完善的裝備制造工業體系,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
2、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一次重大調整,也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國內外汽車企業均在加緊開發新能源汽車。我省總體上與國內其它省市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核心技術差距不大。相反相對而言還具有一定的優勢,較好的裝備工業基礎、全國領先的研發實力及電池技術與電池生產能力。與傳統汽車工業相比,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機遇更大。如果我們能夠加大整合、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搶佔這個未來汽車行業的制高點,我省汽車產業獲得成功的概率較高。如果失去了這次發展機遇,對我省的汽車產業及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是巨大損失。應盡快研究、確定重點和方向,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的政策、資金支持。
3、打造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國家產業政策支持農機產業大發展。中央財政逐年加大對農機具購置補貼,2009年已達130億元,同時國家還設有優質糧基地建設農機專項,農民購買和使用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積極性很高,市場需求旺盛。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我省大馬力拖拉機每年以5000臺的速度遞增,農機產品總銷售額正向100億元邁進,市場空間大。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省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需要建設140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將新增21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12600臺,配套農具39690套。預計到『十二五』末,全省年農機流通額將達到300億元,我省農機市場已經成為國內外農機制造企業的必爭之地。面對當前農機制造業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把我省農業裝備產業做強做大,打造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既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振興我省裝備制造業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