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陳曉東。東北網記者 顧碩攝 |
東北網1月26日訊 (記者 顧碩)時下,『偷菜』游戲儼然成了一種時髦。白領上班『偷』,主婦深夜『偷』,學生網吧『偷』,甚至有些『文人』撰寫了『偷菜語錄』——輕輕地,我偷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輕輕地點一點鼠標,不放過一個果子……一些網站美其名曰『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絡服務)。本意是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但是網站社交庸俗化,只是簡單靠『偷菜、奴隸買賣、搶車位』等游戲方式來博取大眾的歡心。在討論時,委員們對此很懮心。
2009年11月,文化部下發《關於改進加強網絡游戲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各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要重點查處利用互聯網對運營的網絡游戲產品進行格調低俗的廣告宣傳和市場推廣;以及運營宣揚低俗、色情、賭博、暴力等內容的網絡游戲產品。
低俗網游導致的社會問題
在網絡文化的誘導下,網絡中一些不良文化環境因素持續作用下,使得具有某種個性特質的人在人格結構上產生了內在的不協調,形成新的心理障礙。這些具有網絡人格的個體,在網上信息真偽難辨,魚龍混雜的情況下,長期角色錯位,性別置換,謊報年齡,造成個體綜合、抽象思維等能力的降低,導致人的欲望、行為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購物方式、交際方式和情感表露相應地發生變化,最終導致人格變異,甚至出現系列人格缺陷。例如:情緒冷漠、固執自傲、顛三倒四和沈湎於幻想等。最終,網絡人格演繹成為現實人格缺陷。
【典型案例】
《經濟半小時》:22歲的小盛,現在連上樓都很困難,由於頸部僵硬,吃藥時也很難仰起頭,可當小盛坐在電腦前玩起游戲,就馬上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熟練操作鍵盤,神情異常亢奮。小盛的父母說,小盛是從五年前開始玩網絡游戲的,正是網絡游戲,讓他們原本健康活潑的孩子,造成了如今四肢有些肌肉萎縮,震顫這些毛病。
當眾多網民津津樂道、樂此不疲地做著『偷菜』游戲時,我們不得不深思:我們社會的教育怎麼了?我們的社會文明到底提倡什麼?網絡的虛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會誘發不良道德人格的產生,甚至會讓一些人產生『弄虛作假』後的『快意』與『滿足』,因此宣揚『偷文化』的網游更加不利於青少年誠信品格的培養。今天熱衷於網上偷東西的人,可能明天就會在現實中想法不勞而獲。『偷菜』一旦成為一種社會普遍接受的娛樂和消遣,青少年我行我素的特質必然導致其對現實法律的漠視和不尊重,造成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率的進一步增加,致使大眾道德缺失。
【典型案例】
京華時報:西安市三名上網成癮的男青年,由於沒錢上網,便合伙入室盜竊,用贓款繼續上網,三人共上網揮霍10萬。目前,三名入室盜竊的犯罪嫌疑人已落網。
委員建議
為此,省政協委員陳曉東建議,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加強對『偷菜』類網絡游戲的動態監管。
陳曉東同時建議,應加強對網絡游戲防沈迷系統的評測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取締。建立學校、家長、媒體、社會緊密配合的綜合治理機制,充分發揮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協調小組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提昇網絡游戲監管水平。根據舉報情況,定期組織教育工作者、消費者、有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等各方面代表對特定網絡游戲產品進行評議,並將評議結果向社會發布,以完善社會監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