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9日訊 制定『陽光政策』、培育『就業土壤』、實施『開源工程』,是我市破解就業難題三部曲。近年來,佳木斯市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紮實推進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取得了可喜成效。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發了《佳木斯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實施方案》《佳木斯市加強城市街道和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工作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抽調了15名科級以上乾部組成推進組,對全市平臺建設進行專項推進。勞動就業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為76個社區購買了辦公用房,市區193個社區全部配備了計算機、打印機、密鑰等軟硬件設備,實現了省、市、縣(市)區、街道、社區五級聯網。全市建立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33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193個,4個城區基層勞動保障工作人員達到857人。
落實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是我市全力培育失業人員『就業土壤』的重要環節。各級勞動就業部門先後開展了『入萬戶進千企』政策宣傳和社區勞動保障政策主題宣傳日活動及『關愛百姓、情系民生』、『零距離』和『一站式』政策服務等系列活動,實現了《再就業優惠證》和《就業失業登記證》辦理、就業困難人員安置、小額貸款和社保補貼申辦、稅費減免政策幫辦、醫保參保和失業保險金申領等八不出社區。全市依托社區平臺,為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再就業優惠證》和《就業失業登記證》13萬本;為1.3萬餘人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發放社保補貼35萬人次;為40餘萬人落實各項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
各社區立足實際,整合各方面資源,做活就業文章,努力把就業再就業問題解決在最基層,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東風區圍繞社區服務業大力開發保安、保綠、保潔、托老托幼等社區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創辦社區就業服務網點320個,安置就業4309人。前進區糧庫社區立足社區優勢,開發餐飲、家政服務等社區就業崗位,既安置了下崗失業人員,又提高了社區管理服務水平。2005年以來,全市累計開發社區就業崗位近12萬個,幫助10餘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在開展職業介紹服務上,向陽區依托互聯網建立職業介紹群,為社區下崗失業人員開展網上職介,有1280人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就業。郊區依托社區職介平臺,組織長安、北方、黑段、富強等13個社區成功舉辦社區職介招聘會38場次。截至目前,全市依托社區平臺開展職業介紹服務39萬人次,職業介紹成功18萬人次。依托街道社區組織開展勞務輸出3.5萬人次。為了真正實現『人有其崗』,各地實施『開源工程』,通過各種專業培訓,讓失業人員具有崗位技能、就業知識和就業素質。向陽區西林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前進區豐潤社區,郊區五一、佳西、北焦化等社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下崗失業人員開展『定單式』培訓,共開辦家政服務、保健按摩、手工編織、修鞋等各類培訓班130餘個,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500餘人。到目前,全市依托平臺,組織32萬餘人參加市裡的各類就業培訓。
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我市破解就業難題的一招妙棋。東風區建國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依托社區平臺實施『精英』創業工程,創辦餐飲服務等各類網點80餘家,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31人。前進區站前南社區在站長宋志岩的倡導下,建立了社區人員創業互助啟動基金,幫助13人走上成功創業之路。郊區長青鄉四合社區積極扶持引導社區居民創辦了友誼路雞魚燉菜創業一條街,以創業帶動就業1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