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牡丹江已改造拆遷棚戶區385萬平米 3年後完成全部改造
2010-01-31 09:41: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樹永 徐大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隆冬的牡丹江市,滴水成冰。然而在該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曙光新城內卻是一片繁忙熱鬧景象,陣陣鞭炮聲傳遞著回遷居民的喜悅;在低保戶集中居住的吉祥花園小區,大家坐在寬敞明亮的新居內一起看電視,不時傳出爽朗的笑聲;在泥草房改造省級示范村之一的海林市哈達村,告別泥草房的村民們,正在漂亮的大瓦房前排練秧歌,表達著慶豐收、遷新居的喜悅。

  為徹底解決棚戶區居民、無房低保戶、農村泥草房群眾的居住問題,牡丹江市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模式推進,堅持『改造面積能多大就多大、改造速度能多快就多快』,從而使棚戶區、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設駛入『高速路』,實現環境改善、群眾受益、政府收益的多贏局面。

  舉全市之力多項政策助推棚改

  牡丹江市共有棚戶區664萬平方米,其中市區棚戶區73片,佔地面積43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5.5萬戶近16萬人,約佔市區人口五分之一。農村共有泥草房127.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2萬戶。這些房屋多建於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存在使用年限長、房屋質量環境差、治安消防隱患多等問題。

  該市把棚戶區和泥草房改造列為市人大一號議案和利民實事,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成立專職辦公室,本著棚改與廉租房統籌考慮,以多建快建的原則全力推進。相繼出臺了《危房棚戶區改造實施意見》、《危房棚戶區開發改造優惠政策》、《危房棚戶區改造安置補償暫行規定》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土地出讓金返還、各項稅費減免以及市政配套等相關優惠政策,制定了詳細的用地辦法。成功引進了武漢銀邦、上海綠地、北京城建、新加坡亞星等戰略投資者參與。昔日城市『被遺忘的角落』,如今正成為戰略投資者的『投資窪地』。

  在泥草房改造中,牡丹江通過援建幫扶、產權置換、無償拆建等三種方式推進。爭取到改造資金5400萬元,重點用於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泥草房改造;對適合旅游開發的區域,由住戶出資,委托有實力的建築企業進行統一開發,興辦旅游產業;對一些無力投資的特殊村民,可無償或低價居住政府集資建設的安置房。

  『傾全市之力、多項政策助推』使牡丹江棚戶區和泥草房改造步入了快速的發展軌道。

  創新模式『陽光拆遷』保障民生

  為加快棚戶區改造,切實改善民生,牡丹江市采用政府主導、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捆綁式開發、市場化運作、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結合等五種創新模式推進。在棚改過程中,全部實行『惠民、陽光』拆遷,最大限度保障民生。

  對涉及居民多、改造難度大、群眾呼聲高的大片棚戶區,市政府負責項目的前期運作、資金籌措和回遷安置,改造資金由政府通過城投公司向銀行貸款以及財政補貼、向上爭取等途徑解決,政府以土地出讓和出售配建商品房所得歸還銀行貸款。政府主導的曙光新城一、二期工程竣工後將解決近萬戶居民住房問題;怡美嘉園900戶居民也將在近期實現回遷。對有較高開發價值地段的棚戶區,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制定了優惠政策,政府根據對開發地段的測算結果確定企業安置拆遷戶或配建義務。

  將棚戶區改造同廉租房配建相結合,市政府建立了公共周轉租賃住房制度,明確了商品房由開發企業按建設面積的1%提取廉租住房,政府支付建設成本費。

  建成後,按成本價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配售。今年,政府一次就購買了吉祥花園小區144套作為保障住房。

  針對棚戶區居民大多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政府主導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了『拆一還一』、發放臨遷補助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家有80周歲以上老人、殘疾困難群體可優先安置低層,無經濟能力的,可實行產權共有的廉租辦法。

  正是實行了『陽光、和諧』動遷,使曙光新城一期實現了當年動遷、當年施工、當年回遷;新丹溪小區項目10天內動拆遷2368戶,創造了牡丹江市動拆遷速度最快、搬遷戶數最多的新紀錄;曙光新城二期和新丹溪均實現了『零強遷』。


 

  一舉多贏 全力建設宜居城市

  『改造一處,就成為一道景觀,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帶和功能區。』在棚戶區改造中,牡丹江市堅持棚改項目與城市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濱水城市建設要求相結合,對回遷安置房實行高標准規劃、建設、安置,使棚改小區在20年內不落伍。

  曙光新城是市政府主導推進的第一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如今這一小區不僅成為牡丹江規模最大的、設計水平最高、基礎設施最全、配套功能最好的小區,也成為全省棚戶區改造的精品工程和樣板工程。該項目既能改善原址3000餘戶居民的居住條件,還可以安置工業密集的大慶路兩側6片棚戶區5000戶居民以及『三溪一河』沿岸兩側1000戶棚戶區居民;既為工業區發展騰出了空間,又為『三溪一河』環境治理創造了條件,可謂一舉多贏。

  據統計,2007年以來,全市共改造和正在拆遷的棚戶區385萬平方米,佔任務的58%,其中市區已改造和正在拆遷的棚戶區173萬平方米,佔任務的62%;已建和在建廉租房共1.46萬套,為大部分低收入困難群眾解決住房問題;農村泥草房已改造37.9萬平方米,計9000多戶,完成任務的29.6%。通過棚戶區改造新修道路52.1萬平方米、新增綠地60萬平方米、新安路燈1500多盞,城市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未來三年內,牡丹江市將全部完成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

  棚戶區改造不僅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還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前10個月,牡丹江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1%,新增就業崗位7000餘個。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