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好人汪曉影的艱難慈善路:8年義務贍養百位孤寡老人(圖)
2010-02-01 10:58: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汪曉影給老人剪指甲。

 工作人員正在為老人准備午餐。

 

  東北網2月1日訊 在距離哈爾濱100多公裡的通河縣,沒有人不知道汪曉影的,因為義務贍養鰥寡孤獨老人和孤兒,汪曉影在全國出了名。

  義務贍養鰥寡孤獨老人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汪曉影卻做了,她拿出和丈夫辛苦做生意積累的血汗錢,辦了一家名為『紅林善德』的養老院(以下簡稱『紅林善德』),而且一做就是8年。8年來,汪曉影陸續贍養了100多位無親無故無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8年來,丈夫的生意越來越差直至破產,家裡100多萬的積蓄一天天用盡;8年來,汪曉影身心俱疲患上了心髒病,使她看起來比46歲的實際年齡要老很多;8年來,數不清有多少媒體的閃光燈聚焦在汪曉影身上;8年來,來來去去的媒體記者都會問到同樣一句話:『汪曉影,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面對這種問題,汪曉影的答案永遠都只有一個:這是我的一個心願。

  16歲那年慈善的種子開始發芽

  汪曉影的善根像一棵樹,從童年開始在歲月的森林裡與日俱增著茂密。

  汪曉影的母親劉傑告訴記者,汪曉影從小就心地善良,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好,但只要有一口好吃的,寧可自己不吃也要給鄰居們送去嘗一嘗。

  16歲那年的春節,母親給了汪曉影10元錢,讓她去辦點兒年貨。在供銷社買完東西,汪曉影的兜裡只剩下不到三元錢。就在回家的路上,她迎面碰上了一位駝背弓腰、面色布滿淒涼的老人。老人拄著拐棍的手顫抖著伸向她,寒風中渾濁的目光有無限的哀求。乾癟烏黑的手背裂出一道道蛛網般的血口子,那血口子,那衣不遮體的淒景和孤獨中的絕望刀一般刺痛了汪曉影。她毫不猶豫地把兜裡的錢都塞進老人的手裡。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雙手死死地握住錢,說不出話來。

  汪曉影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老人,但老人悲涼的乞討景象和那無助的哀求總在她的夢裡出現,像被空氣圍繞一樣揮之不去。從那時開始,她就有了一個心願,長大以後掙錢了一定要把那些沿街乞討的、沒人照顧的老人集中在一個溫暖的有吃有喝的大家庭裡。

  從那以後,汪曉影省吃儉用,不亂花一分錢,每次遇到那些流浪街頭的老人,她都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積攢下來的零花錢送給老人。慈善的種子在一個少女的心裡開始生根發芽。


周振清老人在房間裡看電視。

  『眾叛親離』踏上艱難慈善路  

  1988年,汪曉影跟隨父母離開通河縣去山東謀生。在街頭賣雪糕、賣麻花,這些小本生意勉強能維持家人的生活。但這絲毫不影響汪曉影做善事。遇到沿街乞討的老弱病殘,她照樣給予施捨,給他們吃喝。從黑龍江到山東,無論在哪裡碰到要飯的老人,汪曉影都要這樣做。

  1995年,汪曉影和丈夫籌借資金買了一艘貨船,在京杭大運河上開闢了水上運輸生意,用艱苦和汗水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並在京杭運河擁有了自己的船隊。汪曉影和丈夫由原來的清貧者變成了財富的擁有者。她那16歲時的夢再次昇起來,她那撫養街頭流浪的老人、沒有生存能力的孤寡老人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於是她決心回到家鄉通河縣辦一個慈善養老院,免費收留流浪在街頭的孤寡老人。

  丈夫乍一聽到她的想法嚇了一跳,但丈夫的擔懮沒有阻攔住汪曉影,她軟磨硬泡之下終於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帶著辛苦攢下的血汗錢拋下父母、丈夫和孩子只身一人回到了家鄉。從此她走上了一條坎坷的慈善之路。

  2001年,汪曉影在通河縣用10萬元租用了一套2000平方米的廢棄了十幾年的學生宿捨,重新裝修了室內外,給老人購置了床被、桌椅、洗漱用品以及電視、冰箱等系列生活用品,並親自為這個養老院起了一個她心中帶有孝道的名字:『紅林善德養老院』。2002年4月,『紅林善德』正式開門迎接老人。26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人的老人相繼而來。他們的年齡最小是65歲,最大是93歲,其中6位盲人、3位聾啞人和4個癱瘓在床上的老人。這些終年無人關愛的老人高興得老淚縱橫,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會從天上掉下一個汪曉影,讓他們安享餘生。

  老人們爭著搶著拉住汪曉影的手,傾吐一生的酸楚和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經歷。為了快速安置好第一批老人的生活,汪曉影風風火火從外地臨時僱用了幾位服務員。但是這些獨身慣了的老人脾氣個性極強。常常讓人無所適從,82歲的王東榮老人性格古怪,不能聽一點逆耳的話。他總是把大便便到褲子裡,服務員每次擦洗都被其罵跑。汪曉影知道後親自為老人服務,像親閨女那樣給老人洗臉洗頭剪指甲,並把老人便在褲子裡的大便清理得乾乾淨淨。

  每逢老人們過生日,汪曉影都精心籌備,訂做蛋糕,親自上灶,請來『二人轉』助興。一位耳聾的婆婆一生也沒過過生日,在她80歲壽辰那天,高興得喝了許多酒,用蒼老顫抖的手寫下了『八十修來如此福,今生無憾心已足』的肺腑之言。  


  丈夫破產慈善事業遭遇危機  

  每次有媒體來采訪,汪曉影都千叮嚀萬囑咐,告訴母親劉傑別發牢騷。在汪曉影看來,這條慈善路是自己選擇的,再苦再難都是她一個人的事情,抱怨牢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女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劉傑很坦誠地告訴記者,她並不是為了伺候這些老人回來的,她就是心疼女兒。看到女兒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錢都用在贍養無親無故老人身上,劉傑有時也不理解。

  養老院成立之初,劉傑每次出門上街都會聽到人們的議論:『那個汪曉影是不是有病啊』、『有錢沒地方花了吧』、『就是一個精神病』……這些話讓劉傑心如刀絞。

  在采訪的時候,汪曉影坦言,自己每次聽到這些話都會掉眼淚。『做好事,心累身累都不算累,最累的是面對種種懷疑的眼光。』其實,8年來,這種懷疑、不屑的目光一直伴隨著汪曉影。記者在通河縣采訪時甚至聽到這樣的聲音:『養這些老人有什麼用?還不如養孤兒,一代一代成長起來還能有個回報。』

  汪曉影說,這樣的話好比用刀挖她的心,疼,疼得厲害。『孝順老人有錯嗎?為什麼孤兒有人管,老人就不願管呢?』汪曉影十分不理解很多人把老人當成累贅的想法,在她看來,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可恥的。

  在精神遭遇『酷刑』的同時,汪曉影又遭遇了『經濟危機』。2007年,丈夫在京杭大運河上的船隊經營不下去了,宣告破產。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這不僅意味著全家人要吃不上飯了,更意味著可能沒辦法繼續贍養孤寡老人了。萬般無奈之下,汪曉影四處『化緣』,尋求幫助,但都是杯水車薪。到了冬天,『紅林善德』取暖的煤都沒有,只能靠燒稻殼勉強維持。

  這時的汪曉影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初的想法太簡單了,以為每年從丈夫賺的血汗錢裡拿出三四十萬維持一個養老院是件挺容易的事情,但她卻沒有想到做生意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一旦丈夫的生意垮掉了,她的養老院也很難維持了。

  母親劉傑趁機勸女兒:『算了吧,別硬橕了,慈善不是咱們能做的事情,那都是億萬富翁們纔能做得起的事情。』而這時,汪曉影的心髒病越來越嚴重,丈夫的股骨頭壞死也日益惡化。汪曉影陷入了痛苦的抉擇中——繼續做慈善,可能會毀掉自己的家庭;放棄做慈善,這些孤寡老人又得回到過去艱難的生活中。

  經過幾天幾夜的掙紮猶豫,汪曉影的慈善路在經濟危機面前。


 

  慈善這條路『我還得一直走下去』

  沒辦法放棄就只能堅持。在媒體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人們開始理解並認同汪曉影的做法,各種支援物資也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紅林善德』。1月27日,黑龍江省紅十字會為老人們送去了1200斤大米、豬肉及各種慰問品。老人們高興得像孩子似的,人前人後轉來轉去。汪曉影說,每次有人來送東西,老人都很開心,因為他們不用擔心『紅林善德』會解散了。

  1月27日,記者在『紅林善德』見到了汪曉影贍養的老人們。86歲的韓秀文老人在這裡已經住了4年了,身體看起來十分硬朗,一見到記者她便激動地說個不停。她說,她也心疼汪曉影,不止一次地和她說:『姑娘啊,你說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何苦遭這罪呢?』汪曉影笑呵呵地回答她:『我有這麼多的爸爸媽媽比什麼都快樂!』

  76歲的周振清老人兩個月前纔住進『紅林善德』,他為了等一張空床位,等了整整4年。面對記者,老人開心地笑了:『這回我終於找到好地方了。』

  『紅林善德』只有幾間低矮的平房,住著33位老人和6個孤兒。住房緊張一直都是汪曉影最為頭疼的問題。這8年時間,她帶著老人們輾轉搬了好幾次家,既要找到合適的房子又要花最少的租金,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人們都知道汪曉影是個好人,都知道『紅林善德』的工作人員對待每位老人比親爹親媽還好,於是,越來越多的孤寡老人想要住進來。

  新年伊始,汪曉影又開始為『紅林善德』忙碌了,尋求經濟支持,尋求合適的房子。

  有媒體記者采訪後半開玩笑地說汪曉影是『騎虎難下』。汪曉影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她說,再難也要走下去,慈善這條路,她要一直走到頭。

  不僅如此,汪曉影還對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說:『等媽媽不在的那一天,希望你們能繼續做這份慈善。』兒女們肯定的回答讓汪曉影淚流滿面,多年來對家人的愧疚也許只有在這一刻纔能得到肆意的釋放……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