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場『鱈魚』全是假貨 被多國列入禁止食用名單
2010-02-05 14:53: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5日訊 在哈爾濱市很多超市和農貿市場裡,被切割成片的『鮮鱈魚』或速凍的『鱈魚塊』頗受一些市民青睞,由於這種魚肉質相對細嫩、基本無刺,很多家庭還專門清蒸後給老人和孩子食用。而且這些『鱈魚』的價格也比較便宜,最低銷售價格為每斤5元,最貴每斤也不超過20元。

  但記者在網上查詢資料發現,深海鱈魚產自北大西洋寒冷水域,由於口感鮮美、營養豐富被譽為『海中黃金』,在北京上海的批發市場,銷售價格都在每斤百元以上,甚至達到200元一斤的高價位,那為什麼哈市的『鱈魚』這麼便宜,這裡面會不會有什麼不同呢?

  消費者:孩子吃了『鱈魚』後腹瀉

  哈市市民張女士向記者反映,不久前在超市內發現一種正在打特價的『鱈魚塊』,『只賣18.8元一斤』,張女士一次購買了十多斤『鱈魚』塊。『好東西大人都捨不得吃,通常都給小孩吃。』張女士說。不過,張女士很快發現,家裡1歲大的孩子吃了鱈魚後就出現了腹瀉的狀況,每次都是橙色油便。起初張女士以為是其他食物造成的。『小孩拉肚子的時候,我們給他停食過蔬菜、肉,還是老樣子。到最後讓他停吃這種魚纔不拉。』張女士以此判斷,造成小孩長時間的腹瀉元凶很可能就是這種『鱈魚塊』。

  據張女士介紹,不僅她家寶貝出現過這種情況,她問過身邊的朋友,在網上也查詢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發現只要食用過這種低價『鱈魚』的寶寶和一些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出現過腹瀉。

  記者調查:『鱈魚』價格都挺便宜

  就張女士的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哈市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發現市場上隨處可見『物美價廉』的『鱈魚』,這些低價的『鱈魚』名字卻不同,有的叫『銀鱈魚』,有的稱『鱈魚塊』,還有部分直接標注為『鱈魚』。銷售價格最低每斤5元錢,最高不超過20元錢。

  在南崗區十字街一超市冷凍產品專櫃,記者看到超市裡面有兩種價格不同的『鱈魚』出售。一種標簽上顯示產地為連雲港的鱈魚,每斤價格為8.8元。另外一種標簽上顯示產地為南非的銀鱈魚片,每斤價格為16.8元。當記者詢問兩種鱈魚有什麼區別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兩種都是鱈魚,但質量也有區別。這種「銀鱈魚片」是海鱈魚,適合老人和小孩兒,能補鈣和甘油,質量要好一些。』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哈市多家超市和哈達水產品批發市場、南崗區革新水產市場等幾個冷凍產品市場,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業戶銷售的『鱈魚』多為去頭的『鱈魚』和『鱈魚塊』,而對於這些『鱈魚』的產地和種類,商戶們都含糊其詞,但都信誓旦旦地告訴記者,這就是鱈魚。

  在很多飯店的菜單上,記者也發現了很多這些『鱈魚』加工制作的菜餚,像香煎鱈魚、風味鱈魚、香辣鱈魚等等,每份價格也僅售二、三十元。


 

  低價『鱈魚』可能是油魚 人食用後會導致腹瀉

  在市場走訪中,一位多年經營冷凍魚的業戶告訴記者,市場上銷售的每斤幾元錢、十幾元一斤的『鱈魚』和『銀鱈魚』根本不是鱈魚,而應該叫油魚,市民在飯店常吃的『風味鱈魚』也是用這種油魚加工制作的,真正的銀鱈魚在哈市市場上很難見到,即使有貨,批發價格至少也要在每斤75元以上,零售價則要達到每斤百元以上。

  記者采訪了哈市農委水產處和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由於鱈魚、油魚都屬於深海魚類,哈市研究淡水魚的專家並不熟悉其分類和營養構成。記者又電話采訪了大連水產研究所一位專家,專家表示,根據記者的表述哈市市場上銷售的『鱈魚』可能是油魚。

  那麼油魚又是什麼魚?據水產專家介紹,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外形與鱈魚長得有些近似,但並非一個種群。由於目前市面出售的魚都是去頭、切塊銷售,一般消費者憑外觀很難分辨。油魚含有人體不能消化的蠟脂,人體難以消化。部分人食用後會累積於直腸,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有實驗報告顯示,44人進食油魚後,20人出現不適,當中80%出現排油腹瀉、50%出現腸胃痙攣、35%頭痛,以及25%有嘔吐情況。油魚的商業價值並不高,屬低價魚類,因為含油量高,主要用於提煉工業用潤滑劑。

  全國各地類似投訴不斷

  從2009年開始,全國多個城市都出現過將油魚冒充鱈魚賣,導致消費者出現腹瀉問題的報道。

  2009年6月,河南電視臺報道了鄭州市民劉先生在一家大型超市買『鱈魚』後回家烹煮,吃後劉先生的父親胃疼了一夜,女兒腹瀉,排便排出了有魚腥味的油狀物一事。記者在劉先生買魚的那家超市花6元錢購買了不到半斤的鱈魚塊,送交省農科院化驗室檢測脂肪含量,根據農科院出具的檢驗報告,標明記者送檢的樣品脂肪含量高達18.16%。而真正的鱈魚脂肪含量應在5%以下。根據檢測結果,省水產研究院專家鑒定出了這塊超市『鱈魚』的種類:『可以肯定這不是真正的鱈魚,是油魚。』

  2009年9月,北京媒體以《超市『鱈魚』多非真品食用或有腹瀉等不良反應》為題報道了類似情況。

  2010年1月,杭州《每日商報》接到消費者投訴,28元一斤買來的『鱈魚』塊給小孩吃後就出現了腹瀉的狀況,經記者調查,發現這種所謂的『鱈魚』其實就是油魚,媒體曝光後,經銷商以退一賠一的方案給予消費者賠償。

  在國內一些『媽咪寶貝』論壇上,一些年輕媽媽將自己買到的『鱈魚』圖片展示出來,表示『對無良商人這種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做法深感不齒,也希望所有的媽媽千萬注意,不要上當受騙,保護好自己的寶寶』。

  油魚被多國列入禁止食用名單

  記者在搜索油魚的相關新聞時發現,由於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油魚已被歐美多個國家列入禁止食用名單,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

  美國:曾於上世紀90年代禁運該魚,現已經解禁,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反對進口和州際交易油魚。

  日本:厚生勞動省列油魚為『有毒魚』,禁止入口。

  歐盟:出售蛇鯖科魚制品時,須以包裝形式出售;必須加上適當標簽,提供有關烹調方法的資料;必須標示有關魚類可造成腸胃不適的風險;標簽必須附有學名及俗名。

  意大利:官方列為禁止入口魚種。

  澳大利亞:公告為不建議食用魚類。

  新西蘭:政府建議業界不要供應連皮的油魚予食客,食肆應告知顧客有關的健康風險。

  加拿大:建議不要大量食用;采用能去掉部分魚油的方法調制,減少潛在風險。

  新加坡:政府要求業界必須正確標示兩種魚類,並建議采用烤的烹調方法,減少當中的油分。

  英國:英國食品標准局於2001年及2003年發出警告,指示食物供應商,勿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

  中國香港: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關識別及標簽油魚/鱈魚的指引》,建議所有入口商都應將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蠟油魚』和『oilfish』,同時不可使用『鱈魚』等其他俗名,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

  目前,我國並沒有對油魚這樣魚類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規定,只對河豚等極少數魚類下了限令。


 

  鱈魚和油魚有什麼區別?

  據專家介紹,鱈魚種類很多,以銀鱈魚最好。銀鱈魚是冷水深海魚,原產於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一般捕撈個體的體重可達11.5公斤,最大的可達1.8米長,91公斤重。目前鱈魚主要出產國是加拿大、冰島、挪威及俄羅斯,日本產地主要在北海道。鱈魚已被列入瀕危魚種,撈捕量被嚴格限制。銀鱈魚肉質細嫩,富含多種營養元素,在歐洲被譽為『海中黃金』。真正的銀鱈魚看上去鱗片小,身上有小小的銀色圓點,肉色較淺。

  油魚肉質較硬,肉色較暗淡。學名為『異鱗蛇鯖』、『棘鱗蛇鯖』,還有『仿雪魚』、『牛油魚』等別稱,屬深海魚.在國外,油魚多作工業用途,主要是提煉工業用潤滑劑。

  兩者的口感有著明顯差別。銀鱈魚口感甜滑,入口即化,肉質非常細膩,可以像三文魚那樣蘸辣根生吃,有獨特的清香和鮮味。油魚用油煎熟後有肉香味,吃起來十分油膩,煮熟後肉質很粗,口感較差。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