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道裡區10萬畝無公害蔬菜市民消費9成 2萬農民致富
2010-02-08 10:50:0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 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8日訊 隨著春節的臨近,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新鮮蔬菜豐富著市民的餐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講究美味的同時,市民們如今更願意選擇無污染、無化肥、農藥殘留少的無公害蔬菜。

  記者從道裡區農林水務畜牧局了解到,作為哈爾濱市唯一的『全國百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道裡區無公害蔬菜基地去年蔬菜種植總面積達10萬畝,產量1.5億公斤,其中本地銷售佔90%,10%外銷上海、廣州等地。目前,該基地在增加產量的同時,又引進黃瓜、嫁接茄子、禮品瓜等新品種,利用窖儲蔬菜生產加工,制出酸菜、辣白菜等各類小菜,以滿足市民節日餐桌需求。

  種植無公害蔬菜農民腰包鼓起來

  在道裡區新發鎮、新農鎮、榆樹鎮、太平鎮共42個村3.2萬戶農民中,有兩萬戶種植無公害蔬菜,平均每戶年純收入兩萬元左右。去年,新農鎮農民劉永滿種植11畝無公害蔬菜,純收入達7萬元。為了抓住這一商機,一個月前,他注冊成立『永滿淨菜生產加工合作社』,承包100餘畝土地,在種植無公害蔬菜的基礎上提檔昇級,種植不用化肥、專用生物農藥及農家肥的綠色蔬菜,預計每畝地純收入能比以前增加2000元。

  市民認知度提昇面積擴大生意火

  2003年,道裡區農林水務畜牧局曾在通江街早市、革新街菜市場等地設立20個無公害蔬菜專賣區。由於當時市民對無公害蔬菜的認知度相對較低,加之品種單一和經營方式簡單,經營不到一個月便陸續關閉。2009年6月,經過深入調查和縝密選址,他們在愛建社區成立了便民果蔬配送中心,並下設3個配送點,每天根據居民需求統一組織訂貨,由道裡區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哈達水果批發中心根據訂貨單統一送到社區,居民可通過電話和登錄網站訂購。

  據了解,配送中心所售的無公害蔬菜按照低於超市價、高於早夜市價的標准,免費送貨上門,送貨人員由社區培訓後著統一服裝上崗。目前,因經營有方符合消費新理念,無公害蔬菜生意紅火,配送中心由原來5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擴大至1000平方米。除愛建社區居民經常光顧外,附近小區居民也是主要購買群體。經常來買菜的李女士說,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她在飲食方面也更注重無化肥、無農藥、無污染的無公害蔬菜。雖然無公害蔬菜比普通菜價略高,但吃著放心,感覺很值得。

  窖儲加工雙豐收新建百棟育苗室

  目前,道裡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經過認證的蔬菜有番茄、青椒、黃瓜、南瓜等20多種,新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新引進的日光節能兩用大棚和40棟溫室種植的美國大櫻桃、紫水晶提子等新奇特果樹品種10個。僅新興蔬菜加工有限公司配送無公害蔬菜到好又多、沃爾瑪等多家大型連鎖超市及愛建社區,年配送量就達2500噸。

  據悉,由於冬季是無公害蔬菜的銷售淡季,基地為了讓農民增加效益,組織窖儲1700萬公斤秋菜、醃制2000噸無公害酸菜在春節期間銷售。此外,新建的冷凍蔬菜廠,每天自動化蔬菜冷凍生產線可生產冷凍油豆角12噸,每噸增收3000元。

  今年,道裡區還將加大科技投入,新建日光節能溫室100棟、育苗溫室100棟,使2000畝露地蔬菜達到綠色食品生產標准,並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延伸產品銷售網絡,實現淨菜上市5000噸,達到全市淨菜佔有率的1/8。同時在壽光建立一處蔬菜生產基地,確保全年天天有鮮菜。


 

  新聞鏈接

  無公害蔬菜生產標准高

  無公害蔬菜與普通蔬菜在種植上相比,無公害蔬菜生產有標准、日常管理有檔案;在品種選擇上,選用抗逆性強、生長期短的品種,如586、東農905、橘紅心等;在病蟲害防治上,采用殺蟲燈、防蟲網等,以生態、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嚴格掌握安全間隔期;在肥料使用上,大量使用有機肥、生物肥等專用肥和無害化處理過的農家肥。

  負責單位

  道外區火車頭街道辦事處

  南棵綠蔭小區及小區旁的火車頭街垃圾遍地,亂倒的污水形成了一米多高的冰包,十字商業街、北棵頭道街以及水利小區內無人清掃,環境髒亂;

  道裡區康安街道辦事處

  康安小區內存在多處垃圾、污雪、裝修殘土堆;

  南崗區榮市街道辦事處

  阿什河街、民益街、鐵嶺街等臨街居民庭院內都不同程度存在垃圾堆、裝修殘土堆;

  香坊區文正街道辦事處

  文治頭道街25號居民庭院、文治三道街、農林四道街與農林街交匯處綠地內、農林六道街等都存在垃圾堆,沒有得到及時清理。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