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8日訊 2010年1月20日,室外溫度達到零下27度,四五級的西北風呼呼地刮著。
17時許,家住東風新村綠色家園的蘇女士,提著黃瓜、小蔥,急匆匆地向家跑去,天太冷了。
突然,夜幕下,眼前閃過一個紅色的身影。
『要錢不要命,趕緊把錢拿出來……』一個低沈的聲音,頓時讓蘇女士傻眼了,這是遇到劫匪了。
隨後,劫匪以最快的速度掠過她手中的包,就連黃瓜、小蔥都沒放過,轉身跑向了小區深處。
蘇女士被搶後,趕緊追向劫匪逃跑的方向,並大聲呼救:『有人搶劫了……』
劫匪轉眼就沒了蹤影……
A.劫匪穿著紅色羽絨服
『我被搶了,你們快來啊!』案發後幾分鍾,東安公安分局值班室接到蘇女士的電話。
接到報警的刑偵三隊民警,立刻趕到案發地點,展開偵查工作。
可到了現場,民警們發現,案發現場一片漆黑,連路燈都沒有,現場沒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蘇女士說,劫匪搶走的包裡有4600元現金和一部手機。由於天黑,劫匪的體貌特征她一點都沒有看清。
沒有目擊證人,沒有現場的監控錄像,還沒有劫匪的體貌特征,破案難度加大,案件一時陷入了僵局。隨後,民警迅速返回分局,將案情向主管刑偵工作副局長金寶玉做了匯報。
『膽敢在居民區內明搶,犯罪分子的氣焰也太囂張了,一定要盡快破案,消除社會影響。』在案情分析會上,局長趙立忠作出明確指示,並指派刑偵三隊全力偵破此案。
偵破案件該從何處著手呢?偵查員經過幾天的調查走訪,仍是一無所獲。
正當案情陷入困境時,冷靜下來的蘇女士忽然想起來,劫匪作案時穿著一件帶帽子的紅色肥大羽絨服,她印象深刻,不知算不算線索。
偵查員聽了為之一震!
必須找到那件紅色羽絨服!它可能就是案件的突破口。
一場全城搜索紅色羽絨服的行動隨即拉開大幕。
根據蘇女士的描述,偵查員判斷,那件肥大的紅色羽絨服,很可能是某個單位的工作服。於是,偵查員兵分兩路,一路調取案發現場周圍的監控錄像,一路以案發現場為中心,對周邊網吧、飯店、旅店等商服展開地毯式排查,尋找那件紅色羽絨服。
終於,有好消息傳來,一家燒烤店的服務員提供線索說,他家老板有一件紅色羽絨服,是前段時間單位發的,一直沒有穿。前幾天,老板的同學劉峰(化名)穿著出去過。
那麼,這個劉峰是不是就是那個紅衣劫匪呢?
偵查員細致排查了好幾天,發現本無經濟來源的劉峰,這幾天花錢相當衝。和小區監控錄像比對的結果也顯示,案發當日15時許,確實有一個穿著紅色羽絨服的男子在綠色家園附近的超市出現過。為此,偵查員確定,劉峰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1月30日,掌握大量證據的民警,將住在某住宅樓內的劉峰抓獲。
B.被騙後搶劫發泄
面對民警的審訊,劉峰百般抵賴,他一口咬定,錄像中的紅衣男子不是自己,他也沒有去過綠色家園附近,更沒有搶劫蘇女士。
為此,民警采用攻心術,一點一點地擊垮劉峰的心理防線。終於,劉峰繃不住了,老實地交代了犯罪經過。
原來,劉峰是伊春人,來大慶投奔同學,也就是那家燒烤店的老板。劉峰曾在綠色家園附近的超市賣過海鮮,對小區的環境了如指掌。後來,劉峰不乾了,整天無所事事,到處借錢上網、吃喝玩樂。
在大慶,除了同學,劉峰還有一個三姨,平時手裡缺錢,劉峰就去三姨那兒借。
劉峰說,前一段時間,他在網上通過中介,報名參加了招工考試。可交了200元報名費後,劉峰纔發現自己被騙了。被騙了錢之後,劉峰心裡很不是滋味,郁悶之餘突然冒出了搶劫的想法,想要發泄一下。
正好趕上快過年了,手裡沒錢可咋辦?這更堅定了劉峰搶劫的想法。
1月20日,天氣比較冷,劉峰尋思著找件暖和點的衣服再出去找作案目標。穿上了同學的那件紅色羽絨服,劉峰將帽子一戴,覺得這衣服挺隱蔽,別人根本看不清什麼,肯定有利於作案。但劉峰怎麼都沒想到,自己正是栽在了這件衣服上。
在外面閑逛了幾個小時,也沒找到合適的目標。天漸漸黑了,正當劉峰准備放棄的時候,蘇女士拎著包走了過來……
搶完包以後,劉峰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將包打開後,他驚呆了,裡面放著整整齊齊一沓鈔票和一部手機,而且錢都是連號的。事後劉峰說,他本來琢磨只搶個幾百元錢,將被騙的錢補回來,沒想到第一次出手,竟搶了這麼多錢。
第二天,劉峰先拿出1000元,還給了三姨,然後又花2000元買了游戲裝備。當警察抓到他的時候,他的兜裡只剩下1600元錢。
C.被搶財物還失主
『太感謝你們了,真沒想到,我的錢這麼快就能追回來……』2010年2月3日,當刑偵三隊隊長劉洪亮將追回的2600元錢交還給被害人時,蘇女士非常感慨。
1月30日,劉峰被抓之後,民警在其住所搜出了剩餘的1600元和手機,又找到了其三姨尋找贓款的下落。
『我剛覺得這孩子出息了,不但不向我要錢了,還知道孝敬我了,可沒想到這錢竟是搶來的。』得知了外甥的錢是搶來的,其三姨無奈地搖了搖頭。
蘇女士說,當天她在單位的取款機取出了4600元錢,是為了第二天辦年貨。被搶時,她都嚇傻了,回去兩天兩夜沒睡好覺。
『現在想想真是後怕,如果我和劫匪發生了正面衝突,那吃虧的肯定是我,幸虧第一時間報了警。』蘇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