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聚焦新生代農民工:不做體力工人 找份好工作體面生活
2010-02-24 11:06: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桑蕾 申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在老一代農民工逐漸告別在外闖蕩的生活、葉落歸根回歸鄉裡的時候,正值青春的『8090後』農民工走進人們的視野。他們是一群跨入工業文明的莊稼人後代,游離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在城市裡,他們要赤手空拳闖天下,卻因挑三揀四和不易滿足,遭到用工企業的白眼;而回村後,一切需要從頭學起。有人稱他們為『農民工v2.0』。在此番『農民工荒』的風潮中,充當主力的他們表現出了與上一輩的截然不同——他們要工作,要體面的工作,不願再做體力工人;他們清楚地規劃著自己的人生,並為此倔強地奮斗。在用工市場還未曾轉變對農民工的印象與需求時,80後農民工的挑剔與倔強,在大多企業看來是浮躁的表現。

  企業聲音  浮躁的新生代

  丁思予是哈爾濱市一家大型肉類加工廠的招工負責人,最近她已經連續參加多次招聘會,可企業150名一線工人的用工缺口還沒有補齊。雖然每次都有年輕的農民工前來應聘,但是大多工作一兩個月就離開了。丁思予說,這些年輕人工作很不踏實,還不能吃苦,有些人來到廠裡一看是在生產一線乾活,二話不說就離開了。哈爾濱人力資源市場的工作人員也說,像保安、服務員這些吃『青春飯』的崗位,常年處於招工難。現在年輕的農民工找工作非常挑剔,尤其是受過教育或者經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他們已經完全將技術含量要求較低、薪水較低、工作環境較差的『體力工人』摒除自己的就業范疇。

  典型人物  倔強的80後女孩張丹

  張丹的老家在樺南縣土龍山鎮合力村。初中畢業後,她曾在佳木斯打過工。2006年,19歲的小姑娘在表姐的影響下來到天津打工。最初找到一份『毫無技術含量』的服務業工作,但張丹感到這份職業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於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她辭職來到天津的一家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自費3000元學起了數控。由於成績出色,老師在沒畢業的時候就替她找到了工作。只是這家企業的老板在見到張丹是個年輕的女孩後,很難相信她能操控得了價值幾十萬的機器,就暫時將她安排到質檢部。就在這段期間,老板發現張丹細心、能乾,很適合做質檢,而企業正要斥重金買一臺質檢儀器,於是在經過儀器操作培訓後,張丹很快成為質監部門的負責人。薪水從剛進公司時的600元昇到2700元。

  張丹說,最初來天津只是打算見見世面,攢點嫁妝錢。可是現在的她已經成為白領,在這邊又找到了男朋友,『生活豁然開朗起來』,她想要留在天津為愛情打拼、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打拼。

  新生代聲音  我要一份體面的職業

  和張丹一樣,記者采訪的幾位80後農民工都是曾經有過在城裡打工的經歷,在品嘗到做小工或者是服務行業的酸甜苦辣之後,他們決定重塑自己,到技術學校學門手藝。在青岡洪峰特種焊接學校學習的郝得尊和張易鵬對記者說,在城裡做小工時,感覺沒什麼前途,就來學習焊接。他們兩個已經和銀川的一家企業簽訂合同,薪水在千元以上。雖然離家很遠,但是他們兩個非常憧憬,『第一年薪水都在1000元左右,轉年就能掙上2000元了,聽說有人在大連做焊接已經可以賺到3000元。』

  來自穆棱的吳鴻今年20歲出頭,在大連的一家四星級酒店工作過兩年。『來哈爾濱找工作已經有段時間,我想進大型酒店,可現在都是小型酒店在招工。』小吳說,自己年輕、有學歷、有經驗,找工作就不能光看工資,還要看發展。

  『「8090後」中有很多人在工作後,遇到問題主動來參加培訓。』賓縣勞轉辦的朱廣文對記者說。因為剛離開課堂沒多久,也有學習的主動性,這些孩子前來培訓的效果不錯。『他們中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和城裡孩子一樣「嬌生慣養」,在家也不用他們種地。父母正處在「4050」年齡段,基本上都有打工經歷,父輩總結自身經驗,都鼓勵孩子學門「手藝」。尤其是那些上過高中的孩子,很希望能有一份體面的職業。』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80後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人中以『出來掙錢』為主要目的的只佔18.2%,外出務工動因是『剛畢業,出來鍛煉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學一門技術』、『在家鄉沒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夠享受現代生活』的人共佔到71.4%。這些農民工二代聽著MP3,唱著周傑倫,通過網絡了解世界,除了農業戶口,他們與城裡長大的孩子幾乎沒有差別。當然他們依然處於下風,告別熟悉的家園,來到陌生的城市,他們打工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鍛煉自己、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因此尋求一份體面的職業是達成這些願望的第一步。而面對越來越快的城市化腳步,一邊希求身份變化,一邊渴望證明自我的新生代也將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