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探訪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態:『我的煩惱,誰知道!』(圖)
2010-03-04 14:44: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萬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爾濱市道外區人力資源市場,返城農民工正在尋找就業信息。

  黑龍江新聞網訊 『80後』,『90後』,一個以二三十歲年齡段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已被時代推到了發展前沿。目前,他們已佔全國1.5億外出打工農民工中的60%,大約有1個億,是流動大軍中的主力隊員。

  與同樣在城市打工的父輩們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不熟悉農業、農村和農民,他們上完學以後就進城打工,或出生成長在城市,對城市生活比對農村生活更熟悉,他們尤其渴望進入和融入城市社會。然而與他們的渴望相比,從制度到心理到具體措施,城市顯然還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准備。

   心中之痛:孩子入學、看病難

  即便是在城市最繁華的道路上,隨時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擁有市民身份的人和有著農民身份的人擦肩而過,你會分不清他們彼此的身份,但是,屬於他們各自的標簽卻掛在他們內心中最顯著的位置。

  在哈爾濱市經緯街一個居民院中,在重重高樓的包裹之中,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個由板棚改造而成的小平房,裡面住著一戶又一戶的農民工家庭。

  這些家庭裡的人都是『混跡』於市民當中的農民,他們的煩惱就是無法衝破與市民之間近在咫尺的那道玻璃牆。

  小馬、建華、花財、小四,他們都來自安徽農村,都是親帶親地到哈爾濱混生活的農民。

  他們以收購廢品為主要工作。每天一大早,就蹬著三輪車,車斗拉著兩三個孩子,先把孩子們送入附近的幼兒園,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們都很能吃苦,日子過得也很知足,掙得多的時候,還往老家匯錢買打麥機、康拜因。但這兩年不同了,原本兩元一公斤的紙殼,現在只能賣六角錢,雖說照樣是白菜土豆饅頭咸菜,開葷的時候也不少,但生活的窘迫還是顯而易見。和市民一樣,上學、看病和住房子等問題是他們心中的痛中之痛。

  這些家庭多數都兩三個地生孩子,每到天暖的季節,一小群的孩子就在院裡嬉戲玩耍,這是城裡罕見的景觀,地方不夠就去鄰院裡玩,這些童稚的孩子不知道,他們的父母除了愁他們的吃穿,還為他們的入學看病犯愁。沒有戶口難以就近入學。沒有戶口眼睜睜地看著同齡的孩子都有了社會醫療保險,而他們看病卻只能選擇自費。


 

  追求生活:豐富多彩

  與上一代農民工急於找工作、求生存的心態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更多的是把打工作為開眼界、找機會的方式。與父輩的『生存型』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多屬『發展型』,打工賺錢養家,已不再是他們最主要的就業動機。

  在哈爾濱市人纔交流市場,一家大型超市招收銀員的招聘啟事,引起了在城裡長大的應小玲的注意。『我會電腦,這個工作很適合我,收入不錯,一個月有1800元。』應小玲對記者說。不過,她馬上補充,『我肯定不考慮去,錢雖然多,也穩定,但這樣的工作吃「青春飯」,到我年齡大一點,肯定被淘汰,為了以後的打算,我得找一個有發展前景的工作,現在工資少一點沒關系。』『爸媽都有自己的收入,他們不要我的錢,工資多少不是特別重要,我是想多嘗試一些工作,多點見識。』

  追求的不同導致對身份的認同也不同。第一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就是農民,而新生代農民工則更傾向於把自己定位為工人和城市人。身份定位的不同,導致他們行為方式、消費觀念也不一樣。與老一代農民工『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人』的單調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要尋找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泡網吧、下迪廳、染頭發、穿時髦服裝,對攢錢並不十分看重。他們講究的是『心隨我動,率性自我』。

  面臨困境:就業、婚姻之惑

  『經濟接納、社會拒入』讓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面臨巨大的困境。由於沒有戶籍,他們就業受限制。來自雞西市雞東鎮農民王春梅兩口子,最牽掛的是被稱為農民工二代的兩個女兒。大女兒來城市已7年多了,曾在發廊打工,始終也沒找到『正式』工作。同樣是農村戶口的女婿很能乾,換過不少工作,但同樣也沒有『正式』的工作。『正式』的工作是他們一家人內心糾結的主要原因,其實,他們指的『正式』工作就是相對穩定的工作。

  婚姻之惑。王春梅的小女兒在長春做護士,讓這個做媽媽犯愁的是,小女兒的身份直接影響到找啥樣的女婿。王春梅說,女兒的長相打扮和城裡人沒有兩樣,也適應了城市化生活。但是,農民的身份還是讓她們沒有歸屬感,愛情與婚姻受限制,處於難以走進『圍城』的困境。網絡上曾演繹流傳這麼一句話:新生代農民工,『媒婆』喊你回家相親。這正是新生代農民工婚姻面臨困境的寫照。

  也許,上述幾個農民工的境遇不能涵蓋所有農民工遇到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問題卻是所有農民工面臨的共性問題。而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他們的身份被牢牢地釘在農民上,因而他們的生活與城市的繁榮與進步似乎毫不相乾,而城市的發展卻與他們的汗水有關,王春梅每天要清掃居民樓的20個單元,外加三個大院,她用汗水換來了城市人整潔的生活環境,卻沒有換來自己城市人身份的認可。

  隨著中國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改變這一切指日可待。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