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牡丹江3月4日訊 『進不了好小學,就進不了好中學;進不了好中學,就進不了好大學;進不了好大學,孩子這輩子就完了。』這句話表達了我市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心聲,同時也折射出了擇校家庭的現實心態。
『教改』綱要中,提出了『縮小校際差距、解決擇校難題』、『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期望進一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那麼,我市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市教育局副局長李雁。
義務教育取消擇校,但差距仍存在
前幾年,我市曾出現過一些家長為了將孩子送入名初中,徹夜排長隊去交擇校費的現象。但是從去年開始,這種情況看不見了,因為我市完全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校中校』,不允許學生們花錢『擇校』了。
『追究擇校的根源,首先是學校之間存在的差距。但是,我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現象雖已基本杜絕,卻並不意味著我市學校之間就不存在差距了。』李雁說,目前,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要更大。要想徹底破解這個『難題』,逐步達到省裡『標准化學校』建設要求,就應該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學校傾斜,逐漸實現各校均衡發展。而這,正是抑制『擇校』、『擇師』問題的根本所在。
名師流動後,校長能否也動一動?
『擇校熱』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就是『擇師熱』。從2008年開始,為給擇名師現象『降溫』,我市實施了『名師交流』政策,讓部分知名學校的知名教師『流動』了起來,而去其他相對薄弱的學校裡任教,而且,一教就是三年。
我市的這一做法在促進教育公平上邁出了一大步。但是,只有『名師流動』還僅僅不夠,此次國家『教改』綱要還提出,『校長』也應在區域內流動起來。那麼,我市今後有沒有希望實現『校長流動』呢?
『校長流動是一個大趨勢。』李雁說,學校與學校之間相互交流,除了教師流動外,校長也應流動起來,這有助於優質資源的平民化、普及化,能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一個校長,如果既能在城區裡的名校乾得好,也能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生源相對較弱的學校乾得出色,那纔是『真本事』,纔是『好校長』。校長流動是未來教育發展大趨勢,但是目前,我市受到校長聘任制等條件的約束,要想實現校長流動,還需等待一段時間。
兩年後,牡丹江市有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除了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外,高中階段教育也將更加普及。』采訪中,李雁說,此次國家『教改』綱要多處都觸及了教育的『敏感地帶』,對當前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力求有所呼應、有所回答,這是很難得的。而讓更多的孩子都有學上、上好學,也一直是我省、我市教育努力的方向。
李雁說,目前,我省已提出規劃,除了對義務教育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外,還提出『到2012年高中階段入學率要達到85%,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這裡的高中階段教育,除了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外,還包括各類的中等職業教育。而結合我市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83%,距離省裡要求的85%的目標差距不大。兩年後,我市能夠普及高中階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