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的韓家窪子
黑龍江新聞網訊 說起韓家窪子,只要是老哈爾濱人沒有不知道的。這個帶著屯子味兒的老地名,據說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曾經這裡是水草豐美的草甸子,居民過著棒打?子瓢舀魚的漁獵生活。如今,隨著城市發展,已經與主城區無縫連接的韓家窪子,儼然成了道外與賓縣聯系的要道。
韓氏兄弟與韓家窪子
初春的哈爾濱,凍人不凍水的天氣,暗藏著勃勃生機。3日,記者從道裡區乘66路公交車,經過一路顛簸,到達了終點站——韓家窪子。下了車,經過一路的搜尋,除了公交車上貼著韓家窪子的站牌外,再也見不到『韓家窪子』的字樣。『這方圓百十裡都叫韓家窪子,你到底要找哪兒。』面對記者的疑惑,在韓家窪子土生土長的劉麗榮笑著問,劉大姐的一句話反讓記者不好意思起來。
說起韓家窪子這個名字的來歷,在此住了近50年、操著山東口音的陳春玲大娘回憶說,聽她爺爺那輩人說,這裡曾經是一個水豐草美的地方。當年山東等地發生大旱,大批難民求食東北。山東濟南府韓氏兄弟3人卷著行李、挑著擔子匯入闖關東的難民流,徒步進入遼河流域。韓老二在遼寧定居謀生。韓老大、韓老三沿舊官道北上,進入現在黑龍江省地域松花江南岸的阿什河下游。那時韓家窪子是一片草甸子,是金代金兀術的養馬場,地勢低窪平坦,每逢雨季阿什河水四溢,首先淹沒該片土地。韓氏兄弟最先來到該地,隨之劉家、閆家、郭家、裴家和任家都聚居於此,形成了屯落,在此繁衍生息。因韓家來得早,又能吃苦耐勞,所以興旺發達繁衍得快,成為該屯最大戶,由於所居地勢低窪,時間長了就稱該地為『韓家窪子』。
昔日水草豐美蛙聲一片
居民的這一說法,在地方志中得到證實。地方志中記載:韓家窪子屯位於阿什河西岸(原阿什河道在今韓家窪子大堤址),道外區(原太平區)域東部。1756年,韓少先一家從山東省吳定府大行莊逃荒到此落戶,後因居民增多形成村屯,屈指算來距今已254年,比哈爾濱百多年的設治史年長了100多歲。
『我們這兒原來沒有河岸,水大了就進院上炕,水退了,泥水裡就能撿到魚蝦,這裡的人過著打魚狩獵的生活。』今年57歲的劉志臣說,他小時候這裡有一條大河,水清魚又肥。夏天放學回家,他總是和小伙伴向河邊跑。在草甸子裡,用腳一趟,十幾只青蛙就收入囊中,幸運的時候,還會撿到幾只鳥蛋。生起火,小伙伴們烤著吃,別提多美味了。
劉志臣說,大河、草甸子給他們這一代人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回憶。水草豐美的秋天,韓家窪子還成立了專業打魚隊,年貨的置辦、青黃不接時節的牙祭,全靠打魚的收入。
上世紀70年代起,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阿什河上游建了水庫,夏天河水不再像野馬一樣隨便折騰了,河道變窄了,乾涸了,漸漸地河床上也被墊磚頭瓦塊,建成了低矮的平房。
如今已是出城要道
這裡,也曾因雨季排水不暢飽受澇災之苦。居民韓淑香說,30多年前她從外縣嫁到韓家窪子。每到雨季,菜地經常被淹,居民家也是雨水倒灌,一桶桶排水成了每家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為了徹底解決雨水倒灌,居民在翻修房子時不斷加高,有的房子已長高兩米多。
隨著哈爾濱城市擴張和人口激增,菜地一天天減少,房子越來越多,越建越密。從漁獵生活過渡到菜農生活的韓家窪子人,大多進城乾起了拉腳和其他營生。十多年前,在區域改造中,屯子人正式變成城裡人,戶口也從城郊戶口改成了城市戶口。現在這裡住的大多是外地人。
如今,已經與主城區無縫連接的韓家窪子,儼然成了道外區與賓縣間的交通要道。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城建項目中,哈市將新改建5出城口與5高速路互通立交項目,同哈路韓家窪子至鋼絲繩廠段成為路網工程之一。憧憬美好生活的韓家窪子人,期待著道路改造後,棚戶也能早日拆遷,過著有室內廁所、有煤氣和上下水的城裡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