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冬奧冠軍王濛的啟蒙教練馬慶忠 打『出溜滑』打出的教練
2010-03-05 14:43:20 來源:七臺河日報  作者:肖恩宇 趙雲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5日訊 提起『三冠王』王濛無人不知,但提起她的啟蒙教練馬慶忠,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作為一名普通的短道速滑教練員,他十幾年如一日默默地執教在滑冰場上,先後向上級運動隊輸送了冬奧會冠軍王濛等優秀短道速滑運動員,以對事業執著的熱愛托起了祖國的希望,以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輝煌,以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譜寫了一曲曲贊歌。

  打『出溜滑』打出的教練

  1971年,馬慶忠出生於黑龍江省樺川縣一個乾部家庭,9歲那年冬天,他和同學們在放學的路上比賽打『出溜滑』,恰巧一位體校教師路過,發現這小家伙腿部很有力量,穩定性又強,便把他收到門下,13歲時被選進合江地區速滑隊。1986年,15歲的馬慶忠參加全國青少年速滑比賽,一舉獲得3塊金牌。許多專業人士目睹他的素質、力量和專業感覺,都預言他是未來的『冬奧之星』。馬慶忠也雄心勃勃地對未來充滿夢想,夜裡躺在床上,經常興致勃勃地扳著指頭計算自己練好了,能參加幾屆冬奧會……不幸的是,在1986年4月29日那天,因在訓練中用力過猛,他的左腿突然骨折,這一下就休養了整整三年。看到別的同伴一個個技術突飛猛進,成績斐然,拄了兩年拐的馬慶忠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已經大為下降,他陷入心灰意冷的境地,覺得這輩子的前程全毀了,而且沒成績、沒發展,顯然應當從合江地區體工隊轉業了。可是轉到哪裡去?這一切,讓馬慶忠苦惱萬分。這時,獨具慧眼的孟慶餘覺得這個小伙子有素質、有毅力,經過嚴格科學的訓練,還是有可能創造好成績的,孟慶餘毅然決定把馬慶忠吸收到七臺河體工隊,並親自指導他訓練。8個月後的1990年1月27日,馬慶忠就在全國青年速滑錦標賽上拼下500米金牌。

  骨折本來就耽誤了三年,在後來的高強度訓練中,舊傷又時時影響著馬慶忠的成績。1993年1月,在全國冠軍賽中,一直被人們看好的馬慶忠在500米比賽中摔倒了,舊傷復發。22歲,正當黃金年華的他不得不轉業當了教練。從此,他開始了新的旅程,將夢想全部奉獻給了短道速滑。

  1993年3月,馬慶忠退役後擔任市體工隊短道速滑教練員,王濛是他所帶的第一批隊員。而選中王濛還有這樣一段故事:馬慶忠為組建隊伍,走遍了全市13所小學挑苗子,在礦務局第一小學對600多名學生的測試中,當時就讀二年級、只有8歲多的王濛在速度素質、爆發素質、靈敏、形態測試中出類拔萃,指標比大幾歲的男孩子都高。王濛成了這所學校唯一被選中的女隊員。王濛瞞著父母在速滑隊試訓了一個月後,對教練教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很快理解。

  有一天,王濛找到馬慶忠說自己學滑冰的事還沒跟爸爸說,怕爸爸不同意。馬慶忠先後三次到王濛家,勸她爸爸說王濛不練滑冰就瞎了這塊好材料了。最後,爸爸征求了王濛的意見,說練速滑很累,問她能不能吃這份苦,王濛堅持要練,爸爸最終同意了。

  王濛憑借自身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吃苦精神,速滑水平突飛猛進,滑冰動作規范,蹬冰有力,形成了男子滑跑風格。第一年訓練後,濛濛速滑500米成績就達到57秒,比她大幾歲的隊員已被她落下了一大截。1994年,王濛的速滑500米成績達到了52.7秒。1995年7月,王濛被抽到七臺河市體育局短道速滑重點班,離開馬慶忠到哈爾濱市訓練。此後,王濛又進入省體工二隊、國家隊,一步步走向她事業的巔峰。

  鐵桶澆冰創業績

  正當馬慶忠想大乾一番事業的時候,他卻發現整個七臺河新城區居然連一塊像樣的人工冰場都沒有,只能在冬季結冰的大河上湊合練。於是,他找各學校幫忙,最後唯一肯收留他們的就是桃山五小。

  要訓練,自然就要澆冰場。『澆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年親自參與澆冰的桃山五小賈老師說:『先得整操場,埋上石頭做底,再鋪石灰岩,等著冬天往上澆冰。』當時白天停水,晚上來水,來水時間還不確定,有時晚10點多鍾,有時半夜,白天不能滑冰,因為冰場白天灰大,冰上訓練不了,只能等著晚上澆完冰,然後訓練,澆一個冰場需要一噸半的水,晚上來水,自制的鐵桶能裝一噸半水,正好能澆一個冰場,為了讓孩子們休息好,馬慶忠用冰車接半桶水自己來澆,實在不行他就叫兩個大一點的隊員幫助他一塊澆,每天澆冰都要下到學校院內2米深的馬葫蘆裡用膠皮管與自來水管對接,有時水壓很大,一接就會被衝開,馬慶忠經常被噴得全身都是水,就像一個冰人似的,手都凍僵了。

  如今,在桃山五小冰場上有一個頗為滄桑的黑色大鐵桶,這是當年馬慶忠他們澆冰的唯一工具。十幾年過去了,它依然在『服役』,今年,老師們還對它進行了一些小修補。『當年澆冰也是自己想轍。學校買了幾塊鐵板,我們找人幫著焊成一個鐵桶,再焊上支架把手,接上水管,就試著開始用它澆冰了。』賈老師說,當年的馬慶忠是澆冰的『主力』。他們用自來水將鐵桶灌滿,再將一根布滿小孔的長鐵管橫著接在桶下的出水口,再用人力前拉後推。為了讓水滴得均勻,鐵桶不能走得太快,而為了滴水成冰,每天的澆冰都在氣溫最低的晚上10點開始。澆完整個冰場,大約需要4個小時。『那時條件差,大家都很苦,馬教練他們每天得等著最冷的時候澆冰,我就給他們做晚飯,也沒什麼好吃的,就是酸菜、粉條什麼的。』學校張校長說。

  苹果故事樹美德

  競技領域的殘酷,決定了高端人纔寡出,即使不能在競技領域成纔,但一定首先要在思想品質上教育和管理身邊的這群孩子,不成冠軍,要做好人,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馬慶忠不僅有健壯的體魄、豪放的性格,更有為人師表的美德。他時刻用自己的言行表率來深刻影響、感染身邊的孩子做一個正直、誠實、善良、堅強的人。

  1993年,市少年短道速滑隊有13名小隊員,當時王濛的年紀最小,為培養孩子們做人的品格,馬慶忠給孩子們講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生的『一個苹果的故事』:朝鮮戰場上的戰斗進行到最殘酷階段,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連喝的水都沒有,通訊員送來了一個苹果,這個苹果從排長那裡開始一個個往下傳,傳到最後又傳了回來,口渴得無奈的志願軍指戰員誰也不肯咬一口。故事講完後,馬慶忠有意識地買了大小不同的13個苹果放在孩子們的床頭,每一次懂事的小王濛總是挑最小的拿,大的讓給哥哥姐姐們。

  淡淡清湯見真情

  短道速滑隊剛剛組建時,隊員們住在原體委的平房裡,有兩個寢室,該平房年久失修,又處於沈陷區,牆體都出現了裂縫,天棚都透亮,四處透風。由於沒有供暖設備,只好求人搭起了土鍋爐,接了18節爐筒子,用塑料布把棚繃了起來,窗戶裡外也用塑料布釘上了。在這種條件下,為了留住孩子們,馬慶忠向家長承諾:每月伙食費只收130元錢。當時,物價高,伙食費少,成長訓練中的孩子飯量大得驚人,盡管是省吃儉用,每月還要有六七天的虧空,馬慶忠只好把360元的月薪全都投入到孩子們的伙食中,就這樣也僅能用湯來對付到月底,就連抽煙也只買3毛錢的『琥珀香』,穿的是不見更新的舊衣。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馬慶忠常常揀孩子們剩下來的湯和飯對付一頓。每天下午訓練結束後的晚餐都由馬慶忠給孩子們打飯,當給最後一個孩子打好飯菜時候,盆裡僅剩下點菜湯,看著孩子們可愛的面孔吃得正香,一碗淡淡的菜湯同樣讓他感受到了甘甜,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而是整整一個時段,雖苦,卻成了他刻骨銘心的珍貴回憶。

  從事教練工作,馬慶忠無怨無悔,依然執著。現在自己的愛徒叱吒短道速滑賽場,成為名副其實的領軍人物,馬慶忠倍感欣慰。正當所有人在為王濛奪冠歡慶的時候,他又帶著隊員們走向了冰場,開始了訓練,培養更多世界冠軍的目標還在延續……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