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人大代表暢談高校人纔培養 搞好自身定位滿足社會需求
2010-03-07 21:43: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陳承貴代表。東北網記者朱丹鈺 攝

  東北網3月7日訊 (記者 朱丹鈺)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國必先強教。只有一流的教育,纔能培養一流人纔,建設一流國家。要抓緊啟動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連日來,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黑龍江代表,紛紛就如何提高人纔培養質量,提高辦學水平等問題亮出自己的觀點。

  高校自身定位決定人纔培養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佳木斯大學黨委書記陳承貴說,現在的高校擔負著人纔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國家鼓勵高校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十分重視發揮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高校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不同類型的高校對培養人纔、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應有所側重。全國有2260餘所本科院校,每年幾百萬名大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壓力,應該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高校自身定位的重要性。對於清華、北大等研究型大學來說,培養社會精英人纔是首要任務,科技創新服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以教學為主的大學,尤其是地方高校則應該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纔上,同時不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解決技術難題與提供決策諮詢服務。

  陳承貴說,在許多發達國家,重視應用型人纔的培養已經成為共識。以教學為主的大學應要求學生在完成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後,必須掌握一到兩門技能,並取得職業技能證書。而國內的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應注重這一點,教育部門也應制訂相關措施,在短期內對高校的定位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特色的高校,調整專業結構,修改人纔培養方案。否則,對所有高校都強調自主創新,要爭多少項目,出多少成果,很多地方高校會力不從心,而且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這方面,收效也不會很大,導致『丟了西瓜撿芝麻』。

  高校人纔培養應注重社會的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高校人纔的供給和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不論研究型大學還是非研究型大學,都要與自身的人纔接納對象進行密切接觸,這些人纔接納對象對高校的人纔培養質量的意見應及時掌握,並納入高校人纔培養體系當中,作出相應的修改。因此,社會需求的多元化也決定了高校的人纔培養也應該是多元化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出要讓教育家辦學,給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權,用政策性的導向和社會對高校的監督和鞭策來使得高校更清醒的認識到自身應有一個怎樣的定位。這就好比生產任何產品都是企業的自由,不能由某個部門去硬性規定,但如果它生產的不是社會需要的產品,社會自然就會給它一個反饋,使其很快去調整自己的定位。高校的定位也是如此,而且隨著社會對人纔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也應隨著不斷調整自身的人纔培養計劃,因此高校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社會並沒有對高校如何定位給出反饋,社會需求何種人纔也沒有給高校提出相應的意見,高校的人纔培養和社會的人纔需求已經脫節,高校畢業生只能進行二次學習。

  人纔培養不僅是教育自身的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王樹國說,在講求效率的今天,許多用人單位都不願意大學生來實習,不願意為培養人纔而降低自身的效率。這種情況下,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這些用人單位允許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高校也應該主動與用人單位加強溝通,互相明確人纔培養的意見,自覺修改自身的人纔培養體系。社會對人纔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這樣纔能使高校保持清醒的頭腦,科學的給自己定位,不斷提昇人纔培養的能力。教育關系國家的未來,關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全社會的各個方面,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王樹國說。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