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8日訊 (王言 記者杜筱) 22歲的外來務工人員李壯,3月3日鄭重地在黑龍江省眼庫的角膜捐獻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成為《黑龍江省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3月1日頒布以來的第一個捐獻者。新出臺的條例,首次對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登記、接受、利用和處理等進行具體明確規定,此舉有望緩解黑龍江省眼角膜捐獻『等米下鍋』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生命,因短暫和僅有一次而顯得更為寶貴,然而,這裡的人卻戰勝了短暫,使生命的價值得以昇華,獲得了永恆……』在2010年新年鍾聲敲響後不久,雙鴨山市普通的農家女桑賀梅微笑著閉上了那雙清澈透明的大眼睛,此刻,她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今年全國第一位眼角膜捐獻者。桑賀梅19歲時便患上重癥肌無力疾病,從此臥床不起,一躺就是17年。家庭貧困的她一直接受著政府和社會的援助。2006年,桑賀梅毅然做出決定:『我要在死後捐獻出我的眼角膜,回報社會,回報幫助過我的人!』兩位已經失明近兩年的患者成為這對角膜的受益者。像桑賀梅這樣有愛心的捐獻者有很多。
據了解,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劉平教授介紹說,黑龍江省約有因眼角膜致盲患者兩萬餘人,其中,多數是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重獲光明的。從1998年黑龍江省眼庫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立至今,經過11年的努力,已經接受了萬餘名志願者簽訂捐獻協議,至今已成功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僅400例左右。但我省眼角膜捐獻供需相差懸殊,有巢無鳥的尷尬局面令人擔懮,全省約有6000餘人在苦苦等待做眼角膜移植手術,但由於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等原因,眼角膜供應量非常稀少,每年只能提供50人左右的眼角膜。到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預約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一般要等上兩個月到半年不等,甚至更長時間,有些患者要等幾年。固然影響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的原因很多,但沒有法律依據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對於大量等待供體的患者來講,這顯然是杯水車薪。
《黑龍江省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體現了鼓勵遺體和眼角膜捐獻行為,方便百姓進行捐獻登記的原則。還明確了保密義務,捐獻人在捐獻登記表中注明需要保密的事項以及個人隱私,登記機構和接受機構應當予以保密。為體現自願原則,答應捐獻人改變捐獻意願,如捐獻人有變更意願,登記機構當及時變更或者撤銷登記。眼角膜捐獻人的近支屬臨床使用眼角膜可以按照省衛生行政部分的規定享受一定的醫療優惠。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改變遺體和眼角膜的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捐獻的遺體和眼角膜,不得將捐獻的遺體和眼角膜用於貿易活動。自《黑龍江省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出臺以來,黑龍江省眼庫的諮詢電話一直不斷,市民們的熱情很令人感動。
劉平教授表示,《條例》的實施,將有利於我省今後融入國內資源共享的平臺,對優化整合角膜資源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同時也防止器官浪費。今後,將要多多進行捐獻宣傳活動,並成立勸捐員小組,招集義工來做宣傳,與患者家屬多溝通,讓公眾了解捐獻的重大意義,從而使更多的人都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