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
東北網3月8日訊(記者 孫曉銳) 『大興安嶺是我國僅存的寒溫帶生物基因庫,也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生命線之一,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等地農業生產提供著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它又是我國極重要的生態保護防線,由於長期高強度的過量采伐,成過熟林資源早巳采伐殆盡,現在采伐的已基本都是中幼齡林。』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強調,大興安嶺的生態功能已退化得極其脆弱,實行全面的生態休養生息、加快生態建設,已是刻不容緩。
作為我國著名的林業專家,趙雨森始終關注著大興安嶺的生態環境,他說,從1983年至2007年,大興安嶺草地面積已由296萬公頃降至116萬公頃,天然濕地面積已由284萬公頃降至139萬公頃,而且下降趨勢仍未扭轉。近十年來,通過實施『天保工程』和各級管理部門的極大努力,大興安嶺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但形勢仍十分嚴峻。
分析目前制約大興安嶺生態建設的主要問題,趙雨森指出,一是功能定位仍不明晰。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林區職工的生計問題),商業材采伐始終無法完全中止。二是體制混淆。政企合一的體制延續至今,行政職能、林業管理、企業經營的政、事、企性質混雜一身。三是經濟水平低,基礎設施、公共事業滯後。
趙雨森建議:
一、將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作為一個國家層面的整體生態功能區,將其生態的保護與建設上昇為國家戰略。
二、以生態效益為核心和主導,定位大小興安嶺地區的功能和未來發展方向。
三、迅速組織深入調研、制定方案,盡早徹底解決管理體制問題。
四、加快建設適宜產業、培育替代產業,以生態主導型經濟為主要增長極,調整區內經濟結構,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非林產業;國家支持其積極推進赴俄采伐、開展對俄經貿合作。
五、國家加大投入,支持其實現全面的生態休養生息和生態保護與建設。
六、大力發展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