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3月10日訊 一個記錄柯爾克孜族東遷故事的展覽,訴說千年的風風雨雨。
一幅濃縮柯爾克孜民俗文化的『畫卷』,展示特有的民族風情。
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民居、風土人情……位於黑龍江墾區富裕牧場的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就這樣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民俗館於2008年3月21日揭牌,這也是我省第一座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而由村一級建設的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在國內也屬鮮見。據悉,這是墾區為了保護柯爾克孜族文化實施的一項文化建設工程。
這座面積225平方米的民俗館,展區6個。經過農墾齊齊哈爾分局和富裕牧場的努力收集建設,如今已擁有展板22塊、圖片82張、實物展品近400件,將柯爾克孜族的歷史發展和民俗風情一一呈現。
重現東遷歷史
柯爾克孜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於新疆的帕米爾高原,而在我市富裕縣境內的五家子、七家子村,卻也居住著1473名柯族人。西域民族緣何不遠萬裡落戶東北?民俗館內的東遷故事講述的就是這一歷史。
原來,2000多年前,柯爾克孜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曾建立強大的黠戛斯汗國,臣服於唐朝。17世紀末為了反抗沙俄侵略者,柯族毅然舉部西遷天山、帕米爾一帶。清初,餘部一支為喀爾喀蒙古三音諾顏部轄區內的厄魯特旗札薩克多羅郡王色布騰旺布屬部,游牧於厄得勒河流域。雍正九年(1731年),噶爾丹策零率兵東侵時,喀爾喀諸部紛紛向南遷徙,唯柯爾克孜人向西北科布多地區特斯河流域游牧。為此引起清朝政府的不安,雍正皇帝朱擬刺令,將這支柯爾克孜人移居齊齊哈爾地方。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二十八日,柯爾克孜頭人博霍依、巴岱率領部落從特斯河(現蒙古國西部境內)出發,在沒有現成道路的情況下,披荊斬棘,歷盡艱辛,跨越了險峻的杭愛山,涉過了洶湧的色楞格河,穿越了無人的沼澤區,踏過恐怖的沙漠,闖過了莽莽蒼蒼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橫越蒙古高原抵達黑龍江將軍衙門所在地齊齊哈爾。許多老幼病殘在東遷中途累死、病死,到達齊齊哈爾的柯爾克孜人只有276人,為防止這些柯族人動亂,清政府將他們部落打亂分別編入八旗,後主要定居於五家子、七家子村。黑龍江墾區富裕牧場所轄的七家子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有柯爾克孜、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滿6個少數民族和漢族。其中柯爾克孜族有50戶,共計151人。
民俗館內,柯爾克孜族東遷這一傳奇故事得以重現。東遷線路圖、柯爾克孜人的兩條母親河——葉尼塞河和嫩江流域的烏裕爾河介紹、以及矗立在民俗館前的柯爾克孜族東遷紀念碑,都是對這一難忘歷史的記錄。東遷紀念碑,更是刻畫了祖孫三代人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行進的場景,是柯爾克孜人東遷的一個縮影,傳承的是柯爾克孜族不屈不撓、一往無前、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紀念碑高2.007米,寓意立碑時間為2007年;第一層碑座高為17.33厘米,寓意柯族東遷的時間為1733年;第二層碑座直徑為14.73米,寓意黑龍江省現有柯族人1473人,階梯寬度為27.6厘米,寓意柯族東遷至齊齊哈爾時人數為276人。
英雄史詩《瑪納斯》
柯爾克孜族不僅有語言,有文字,更有輝煌的文化遺產。最為美麗的奇葩是流傳千年的長達23.4萬行的長篇敘事詩《瑪納斯》。《瑪納斯》與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並為享譽世界的『中國三大英雄史詩』。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突出介紹了《瑪納斯》和唯一能唱全8部《瑪納斯》的88歲的老人——居素甫·瑪瑪依的情況。
據悉,在我國柯爾克孜族有16萬人,由於依靠口頭流傳,會唱《瑪納斯》的大約只有200多人,能唱全《瑪納斯》第一部的僅有100多人,而且大多是跟居素甫差不多年紀的老人。居素甫演唱的史詩共分8部,包括《瑪納斯》、《賽麥臺依》、《賽麥臺克》、《凱乃木》、《賽依特》、《阿色勒巴恰和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臺依》。以長度來算,比世界最著名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15693行)多14倍。由於『文革』中《瑪納斯》大部分資料不幸毀佚,1978年11月,年已60歲的居素甫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之邀演唱《瑪納斯》,開始了專人記錄整理工作,歷時5年宣告結束。能把《瑪納斯》唱全的居素甫·瑪瑪依極受敬重。1995年,吉爾吉斯斯坦舉辦『慶祝瑪納斯1000周年』活動,居素甫受到最高禮遇,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與各國總統一起在主席臺前排就座。會上,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授予他該國最高榮譽『人民演員』稱號,並為其頒發證書及勛章。
柯爾克孜風俗文化
在民俗館,除了各類出版物、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展現了柯爾克孜族在漫長的遷徙發展過程中,經歷興衰起伏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和特有的民族風情。
展板上,詳盡介紹了柯爾克孜族名稱由來、40個姑娘的傳說、居住地黑龍崗的傳說以及七家子村起源。同時,還講述了姓氏的變遷:柯族東遷至此後,隱去了原有的姓氏,改成了常、吳、蔡、韓、司、郎六姓,並信仰薩滿教,薩滿的意思就是因興奮而狂舞的人,認為具有與神鬼溝通的能力,通過跳神往來於天上和陰間。民俗館豐富的展品,生動地體現了過去以游獵為生的柯爾克孜族人鮮明的民族特色。樂器庫姆孜、手鼓、音樂作品、弓箭、服飾,以及婚禮、喪葬、飲食文化,無不呈現出濃郁的柯爾克孜風情。此外,其手工藝制品也非常精美。牆壁上懸掛的巨幅手工編織掛毯,便是帕米爾高原上一位80多歲老母親為子女准備的結婚用品。據介紹,這是富裕牧場場長謝仲俠和齊分局宣傳部領導一起,深入最偏遠的柯族山村搜集到的。
馬套、馬鈴、犁、手搖風車、鏟、櫃櫥、餐具……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中,勞動工具、生產生活用具充分展現了柯族與其它民族相融合的歷史。柯爾克孜民居布局也與漢族不同。漢族是東大西小,而柯族是西大東小。柯族民居一般由門斗、主房、倉房組成,自家院內都有?轆井。柯族人管倉房叫哈食屋,意思就是貯存糧食的屋子。廚房與主房是分開的,主房內搭大炕,被子疊放在外,而且被子越多越顯示出主人的富有。柯族人『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一日無?』,並制作名貴的烤全羊來招待尊貴的客人。
百年老村滄桑巨變
歷史車輪滾滾,百年老村巨變。民俗館展板上,新村和舊村的對比照片見證了七家子村的變遷。
過去,柯爾克孜族居住在破舊的泥草房中,人畜混居,生活質量極差。富裕牧場在農墾總局和齊齊哈爾分局的支持幫助下,經過兩年的建設,柯爾克孜民族村拔地而起,從根本上改變了柯族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2008年,128戶各族群眾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居,徹底改變了百年老村落後的居住條件和環境,紅瓦粉牆、房上雕刻著民族圖騰、通電、通上下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柯爾克孜民族村的民居給人全新的視覺感受。村的東北側還建起了畜牧養殖小區,有著標准化牛捨、現代化的機械榨乳廳,實現了環境綠化、美化、香化的目標。
『橫跨蒙古高原的風風雨雨,我們來自波濤洶湧的葉尼塞河畔……紮根於秀美的烏裕爾河畔,新中國讓我們翻身作主,新農村建設讓我們重建家園,告別百年破舊的泥草房,柯族歷史有了巨大的變遷,我們將開發旅游拓展資源,創造柯爾克孜人美好的明天!』農墾齊分局宣傳部長傅強作詞、劉景遠作曲的《柯爾克孜美好的明天》,道出了改革春風下廣大柯族群眾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激發起奮發上進的精神面貌。
兩年來,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開館納客至今,先後吸引了全國各地1.3萬人次參觀。新疆的柯爾克孜族人,滿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兄弟民族客人,京津滬的柯爾克孜學子……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中,僅柯爾克孜族人就達到五分之一。日前,富裕牧場柯爾克孜民族村還成為『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大型報道評選活動候選景區之一,柯爾克孜民族民俗館將成為世人了解柯族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