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訊 日漸壯大的『銀色浪潮』衝擊著整個社會和每一個家庭。有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哈爾濱市60歲以上老人已達122.93萬,佔全市總人口比例12.7%。1997年,哈爾濱市先於全國4年步入老齡社會。到目前為止,全市有53.9萬老人獨守『空巢』,約有37.3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近16.4萬80歲以上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照料。
8:4:2:1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
每天傍晚,香坊區電碳社區66歲的徐淑芝便趴在窗臺上望著樓下的小路,盼著兒子能回來看望他們。唯一的兒子五年前結婚了,但兒媳的父母都身體不好,還有一位96歲高齡的姥姥需要照顧。小兩口每天奔波於娘家、婆家,還要照顧孩子,累得喘不過氣來。
記者調查:『養兒防老』,傳統的家庭養老目前仍是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首選方式。民政部門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哈爾濱市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64%與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市老齡委有關人士指出,養老涉及經濟或物質的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從這三個方面『養老支持力』來看,家庭養老是指『養老支持力』主要來源於子女、老伴或親屬的養老方式。隨著老年人口高齡化、高齡老人喪偶率上昇、生活不能自理人數增加,家庭養老的經濟負擔和生活照料負擔日益加重,8:4:2:1的家庭結構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家庭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資源越來越少,老年人照料問題注定要更多地求助於社會。
日間照料亟待擴大社區托老
每天早上8時30分,家住道裡區安祥社區的楊鳳琴老人都會和單元裡的兩位老伙伴准時下樓,一起去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老人們邊走邊開玩笑:『這老了老了,又重回「托兒所」了!』
記者調查:日間照料是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據了解,哈爾濱市許多雙職工家庭的老人白天都自己在家,不但沒人照顧,一旦發病更是危險。兒女們又不願把老人送去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解決了這部分老人的難題。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500多個社區中,真正成立日間照料的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社區辦公場所有限,缺乏公益場地和專業的管理人員,很多都是公益性質或極少收取一些費用,個人不願辦。老人們盼著,有關部門能積極鼓勵一些民間機構創辦托老所,讓老人在家門口兒就能獲得照料,安享晚年。
養老院:冷熱不均難選擇
今年春節,盡管兒女再三勸說,72歲的趙鐵還是堅持留在道裡區敬老服務中心過年。除夕夜,他和老人們一起包餃子,看春晚,放煙花,還在服務中心舉辦的聯歡會上表演了兩個節目。與趙大爺一樣,很多養老院的老年人今年春節沒回家,就是圖個熱鬧勁兒。
記者調查:給老人選養老院,很多兒女感覺挺難。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有3家財政全額撥款的養老機構,床位1700餘張,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的社會力量開辦養老機構有176家,總床位不足6000張,但多數空置無人入住。哈爾濱市有近6萬缺乏照顧的獨居老人亟待社會養老機構的護理服務。據統計,目前哈爾濱市各類養老院總體接納老人不足1萬人,這與哈爾濱市老齡人口數量形成了巨大反差。針對公辦養老院的『超飽和』狀態,民辦養老機構自然是最有益的補充。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老人需要,去年哈爾濱市出臺了鼓勵民辦養老機構多項政策,對新增福利機構床位進行資助並對福利機構運營進行補貼。
居家養老:受益人群太少
日前,69歲的馬秀蘭生病了,由於兒女都不在身邊,獨居的她在居家養老服務員小孫的陪伴下去醫院打了5天點滴。由於有了居家養老服務員,春節前道裡區地德裡社區的林大娘第一次去超市采購了年貨,香坊區的向炳榮老人去公共浴池徹底地洗了個澡。聽說在家裡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服務,南崗區空巢老人於世學總在盼著,這種方便啥時候自己也能享受到。
記者調查: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多,2008年5月,哈爾濱市推出了以社區為單位,由政府買單為符合條件的獨居老人提供照料、醫療保健、法律維權、文化教育、體育健身、精神慰藉等6類服務,這種居家養老的服務形式受到獨居老人的歡迎。道裡區民政局居家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邴科長介紹,啟動居家養老服務以來,該區下屬18個街道辦事處108個社區有近百名符合條件的老人享受到了居家養老。據了解,由於政府補貼資金和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數量的限制,目前哈爾濱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覆蓋面還很低,僅限於65周歲以上、家庭收入490元以下的獨居老人,每人每月補貼100元惠民券用於購買服務,還無法滿足為社會上的老人提供有償和低償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