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5日訊 從2006年投入300萬元,到去年增加到1500萬元,哈爾濱市價調基金4年投入3665萬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億元,哈爾濱市一度萎縮的『菜籃子』,在價調基金的『調節』下豐富著市民餐桌,淡季地產蔬菜供應量由40%增至46%。
『菜籃子』曾經十年長足發展
1985年,哈市開展第一輪『菜籃子』工程時,整整比國家提前了兩年。當時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市政府為保證市民餐桌蔬菜新鮮、充盈,決定每年投入500萬元在哈市近、中郊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從郊區的248個村篩選出100個村實施田、水、路、林、池綜合治理,大力建設蔬菜生產基地。經過10年時間,哈市『菜籃子』得到長足的發展,到1996年全市已有菜田24萬畝,其中大棚發展到近1萬畝,溫室發展到3000畝。據了解,1996年哈市年產蔬菜3.5億公斤,外進蔬菜1.5億公斤。當時哈市人均年消費的146公斤蔬菜中,有102公斤為地產菜,佔市民蔬菜消費的70%。
此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哈爾濱城區不斷向郊區延伸,至2005年,哈市20年『菜籃子』工程建設的16萬畝蔬菜基地只剩下4萬畝。
價調基金橕起『菜籃子』
針對哈市蔬菜生產及市民消費的客觀需要,2006年市政府決定,將哈市價調基金重點用於『菜籃子』工程建設。目前已累計投入3665萬元,重新橕起哈市已經萎縮的『菜籃子』。
據市農委蔬菜處介紹,幾年來,在價調資金的帶動和引導下,投入蔬菜基地建設的社會資金、農民自籌資金等已超億元,完善新建標准化蔬菜生產基地50個,面積40萬畝。隨著呼蘭、阿城兩縣(市)劃為新市區,哈市郊區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180萬畝,年產量453萬噸。完善新建窖儲基地5個,窖儲蔬菜由3萬噸增加到30萬噸。溫室、大棚的發展,使蔬菜生產、供應分別提前、延後兩個月,淡季地產蔬菜供應量由40%增長至46%。
據了解,今年哈市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價調基金擬投入2000萬元,是歷史上投入最高的一年。新一輪『菜籃子』工程規劃為『一圈兩帶』,在八個區的遠郊建設設施蔬菜產業圈,沿哈肇路、哈五路建設兩條蔬菜產業帶。完善、新建集生產、科研、旅游、觀光於一體的設施蔬菜標准園18處,在呼蘭區、阿城區新建露地標准化蔬菜基地6處,全市新建標准化蔬菜育苗中心兩處、淨菜配送中心8處,實現淡季蔬菜自給率達到48%,基地淨菜上市率達到50%,在緩解哈市淡季蔬菜供應難題的同時,保證市民吃菜質量安全。
加大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刻不容緩
據今年2月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哈達蔬菜批發市場西紅柿、茄子、黃瓜等三個品種的批發價格,分別比北京批發市場高出31.5%、61%和48.7%,比沈陽平均高出13%以上,比長春高出9%。
哈市蔬菜價格居高不下,說明地產蔬菜供應量不足,其背後原因是哈市蔬菜基地建設投入不足。據了解,去年長春市『菜籃子』投入6000萬元,大慶市投入9000萬元,兩地設施蔬菜面積佔基地面積均在30%左右,而哈市標准設施蔬菜面積僅佔蔬菜種植面積的8.5%,遠遠低於國家24%的平均水平。
設施蔬菜種植面積不成規模、發展滯後已成為制約哈市『菜籃子』進一步豐盈的瓶頸,加大蔬菜基地建設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