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7日訊 題:我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綜述三——『民生』二字總關情
黑龍江日報記者王坤 見習記者常春暉
民生連著衣食住行,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各單位各部門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要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懮,積極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使學習實踐活動成為一次執政為民的生動實踐。
十大民生工程重在落實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得實惠是搞好學習實踐活動的目的。自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各地各單位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好事,贏得了群眾好評。
2009年被稱之為『民生年』,我省把改善民生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要內容,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研究改善民生的措施辦法,提出『十大民生工程』的目標,還政於民,切實做到了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樹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取得了可喜成績,為黑龍江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做出了努力。
——發展教育築就民生之基。2008年全省教育支出180.1億元,同比增長16%;從秋季學期起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加快推進高教強省工程,省級財政投入2億元專項資金,改造30個、7.6萬平方米農村初中校捨,資助貧困大、中、小學生76萬人。投入2.77億元,在保證現有危房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改善辦學條件工作力度。投入1.07億元,進一步優化職業資源配置。強化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基礎能力建設。——擴大就業解決民生之本。2008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1.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8.04萬人,累計消除零就業家庭46649戶,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23%,低於全年控制目標0.37個百分點。2009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下,新增就業6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
——完善社保滿足生活需求。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投入,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參保率達到農業總人口的10%以上。加大公共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投入,投資3.53億元,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城市的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提高101.6元,失業保險金標准提高88.1元,長期完全不能自理的離休乾部和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護理費標准由以前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600元,全省月平均最低工資標准達到509元,12.7萬名地方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群眾企盼的歷史遺留問題。
——做好扶貧加快致富步伐。全省1500個貧困村已實現土地流轉面積258萬畝,貧困戶土地流轉參與規模經營收益1.06億元,戶均收入4610元;完成116個貧困村的手工紡織、特色種養業培訓以及750個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和2000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訓。2009年,扶貧開發工程投入扶貧資金9.7億元,完成第四批750個貧困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任務,實現20萬人脫貧的目標。
——強化安居改善生存環境。加快『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2009年,煤礦棚戶區改造新開工建設住宅402萬平方米,安置居民6.5萬戶;農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確保改造農村泥草房20萬戶、1700萬平方米,改造22萬戶、1870萬平方米;建設經濟適用住房150萬平方米,解決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2.5萬戶。2009年加大投入力度,全省農村能源建設總投資達11.42億元。大力推進城鎮供水、供暖、供氣及綠化建設,增加財政支出2.5億元。
——改善就醫擴大醫療覆蓋。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1351.2萬戶農民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5%。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積極構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兩大體系』,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新農合管理運行網絡等『四大網絡』,深入開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五大示范區』試點。
——保障平安維護社會穩定。投入8.3億元,以煤礦安全生產為重點,強力推進瓦斯治理。進一步加強信訪工作,下大力氣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針對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群體性上訪事件有所增加、安全生產事故不斷等問題,進一步推進平安龍江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文化惠民推動文化繁榮。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步伐,投資7820萬元,建成綜合文化站332個,覆蓋率達到56%。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投資3562.34萬元,新建6680個村級服務點,村級覆蓋率達到100%。加大縣級公共文化館、圖書館達標建設力度,投入資金1500萬元,建設30個縣級公共文化館、圖書館。
惠民解難題,做好『減法』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解決民生問題,要用實際行動和成效取信於民,用實踐成果溫暖民心。
我省在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抓好惠及廣大農民的民生工程,加大對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讓百姓的生活困難一點一點減少,讓百姓的幸福指數一步一步提昇。
——切實減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逐步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盡快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不斷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加大救助資金籌措力度,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減少貧困人口,減少貧困地區。認真落實單位幫扶和黨員乾部包扶等措施,確保農業生產所需的資金、物資、信息、技術落實到戶,解決好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問題。推進住房解困工作,加快『兩棚一草』、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等工程建設,保質保量,早完工、早入戶,讓困難群體、低收入家庭安全過冬、溫暖過冬。大力抓好農村泥草房改造,力爭8年左右的時間,使85%的農村住房改造成節能省地的磚瓦房,達到人均26平方米的磚瓦結構住房標准。一項項惠民政策送到基層,一件件惠民實事辦到企業門口,各部門各單位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領導乾部作風進一步轉變,黨群乾群關系更加和諧。一大批黨員乾部進企業、下基層、解難題、問實情、辦實事,黨員乾部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