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3月19日訊者 過去的一年,北安市順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大膽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在土地流轉扶持政策、機制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
為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北安市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通過舉辦培訓班、入戶座談、召開田間博覽會等方式,讓示范區農戶深刻認識到土地規模經營的產出效益和比較優勢,使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擴大規模經營面積,為進一步順利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土地流轉後,很多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突然閑下來沒事乾。為此,北安市在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過程中,不但對實行規模經營農業貸款、農業保險、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激勵規模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而且,全市各級組織各顯其能,積極為土地流轉戶尋求新的致富門路,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城郊鄉雙青村有耕地面積1.54萬畝。
去年,村農機合作社首次連片經營,采取機械化作業。實行土地流轉後,由農機合作社對集中起來的土地統一經營,全程采用大機械作業,全程實行標准化耕作,做到整地、購種、播種、施肥、藥劑除草、收割『六個統一』,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單產,增加了總產,改善了品質,增加了收益,有效保障了農民與合作社的效益。在大災之年規模經營的1.12萬畝大豆沒有一畝出現倒伏,畝產達260斤,以國家大豆保護收購價1.85元為標准,流轉土地農戶每畝淨得294.15元,再加上國家發放的糧食直補金每畝55.35元,每畝淨收入達349.5元,村集體積累增加了30萬元。更重要的是土地流轉出去之後,對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還積極幫農民找就業門路,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集中起來,送到建築工地上當瓦工、木工,還介紹一部分村民去昌泰水泥等企業當裝卸工。有許多農民還搞起了養殖業。
北安市除農機合作社經營模式外,還實行了股份合作、家庭農場經營、場縣共建經營和集體經營等模式,來加速土地流轉。2009年全市的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7萬畝,佔全市農村耕地面積的33%,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5.8萬畝,佔全市農村耕地面積的26%。土地實現流轉後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了經營主體和流轉農戶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