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青少年體質越來越差 鍛煉習慣『一代不如一代』
2010-03-28 07:39:3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背景新聞

  日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在小組討論中對中國青少年的體質不無擔懮。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從2000年起就開始關心中國獨生子女的身體狀況。他公布了這樣一組調查數據:1985年以來,中國青少年的身高、體重、胸圍有所增加,但柔韌性、爆發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體質指標均呈現出下降趨勢。2000年,中日兩國小、中、大學生進行同齡組體能測試(立定跳遠、握力和50米跑),中國10歲和16歲男生的立定跳遠成績、19歲女生的50米跑成績與日本接近,其他成績均低於日本。2005年時,中日兩國小、中、大學生進行同齡組體能測試(握力和50米跑),中國學生的成績全部低於日本。

  中國『下一代』的身體素質不容樂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林嘉騋和全國政協委員潘貴玉同時指出,中國青少年人格素質教育缺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東北網3月28日訊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在全市33家幼兒園和18家社區地段對1.1萬名7歲以下兒童調查後,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率為4.69%,營養不良發生率為0.22%,發病率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青少年體質越來越差

  當聽到周圍有人得了高血壓、脂肪肝、頸椎病這樣的疾病時,也許大多數人不會吃驚。而當聽說這些疾病出現在十幾歲甚至只有幾歲的孩子身上時,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感到吃驚。

  記者了解到,一些過去與兒童或青少年『絕緣』的成人疾病,如今已不再是成人的專利。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上了成人病。日前,市婦幼保健院完成了對哈爾濱市萬餘名7歲以下兒童超重情況的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市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率約4.69%,『小胖墩』比率比10年前增加一倍。

  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前不久接待了一位8歲的小患者,小女孩體重已達50公斤,小肚子鼓鼓的。經醫生檢查,這名女孩子患有脂肪肝。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研究員張慧穎教授介紹說,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病在現在兒童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一項在北京、上海、濟南、哈爾濱進行的兒童及小學生肥胖情況調查顯示,兒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別為12.1%和11.9%。隨著青少年肥胖的增加,在青少年中Ⅱ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顯著上昇,二者存在明顯關系。肥胖還可以引起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頑固疾病。肥胖兒童患上述病癥率可高達正常體重患者的4倍之多,可以說哈市青少年體質也不容樂觀。

  體質健康與身體健康是兩個概念。身體健康,是指各器官都沒有病痛;而體質包括體格、體能和適應能力等幾個方面。可以說,青少年的體質現狀非常嚴峻,『高身材』更容易掩蓋『體質差』的現實。


 

  鍛煉習慣『一代不如一代』

  不論是早上的江畔公園還是室內運動場所,我們看見的大多數是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很難尋覓到青少年的身影。

  據哈市某大型室內運動俱樂部的銷售經理介紹,該俱樂部的會員卡大多是35歲以上年齡段的市民在購買,就是在冬季也很難看到大人帶著孩子來運動的。而在哈市各個中小學校的校園內,由於室外溫度過低,很多學校都自動放棄了室外活動。據哈醫大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大部分孩子的體質狀況可以總結為4個字:軟、硬、笨、暈。軟,就是肌肉軟;硬,就是關節硬;笨,就是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暈,就是前庭耳蝸神經暈。就拿最後一項來說,現在的體育課上,很少有老師教關於倒立的課程,孩子的前庭耳蝸神經得不到鍛煉和開發,長大後,直接的後果就是可能暈車、暈船、暈飛機。

  相關專家為此建議:小學生應該每天參加30到60分鍾與其年齡及發育相適應的體育活動,並至少持續10—15分鍾中等到較大強度的運動;所有的青年人應該至少每天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60分鍾,每周進行兩次能幫助增強和維持肌肉力量、彈性以及骨質健康的運動。而事實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往往以伏案苦讀代替運動。2005年有關調查表明,全國范圍內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近25%的學生每天根本不鍛煉。許多中小學校擠佔體育課時,不能保證每天一節體育課;有些學校出於安全考慮,不按教學大綱施教,取消了自認為有危險性的體育運動器械和項目;而有的學校根本無法為體育課提供基本物質保障。

  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電梯、汽車等方便的交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著青少年的運動量。而在少鍛煉的同時,青少年的營養攝入也不容樂觀,油炸食品、碳酸飲料在青少年食譜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兒童健康隱患早發現早乾預

  調查顯示,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在持續下降,甚至降到20年來最低水平。肌肉軟、關節硬、動作笨、神經暈,這是體育專家眼中的孩子們。拋開枯燥的數據和專業的判斷,現實中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直觀認識,孩子中胖墩兒、豆芽菜越來越多,近視眼比例大,運動不積極,體能特別差。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研究員張慧穎介紹說,她從事兒少衛生研究十多年,從目前狀況看,在疾病的診斷環節,缺乏對兒童整體健康狀況和發育水平的評估,缺乏對高血壓、血脂紊亂癥等慢性病的診斷標准。傳統醫療模式乾預的是對疾病形成後的治療,而現代兒童保健疾病預防模式強調的是借助於社區衛生服務、基層兒童健康普查,早期發現對兒童健康存在不良影響的因素,運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實用技術進行乾預,達到消除疾病,促進兒童健康的作用。如何早期發現處於臨床前期的高危兒童並實施早期乾預,預防和阻斷成年慢性病的發病進程,是目前兒童保健疾病預防模式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