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名家屬正在將親人的骨灰裝入溶解罐。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
![]() |
一名家屬將裝有親人骨灰的溶解罐緩緩投入大海。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
[活動現場]骨灰撒海思念相隨
上午9時30分許,濱海號游輪駛離星海公園碼頭,向東經121°43′、北緯38°47′的黃海海域緩緩駛去,此時海面風平浪靜,海鷗結隊伴游輪前行。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與我們的親人和朋友做最後的告別。許多親人朋友生前都要有一個願望,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能與大海同在。今天,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由我們來完成他們的遺願。鮮花帶著我們的思念,相擁著永遠和您在一起;海枯石爛,永恆不變……』隨著主持人深情的開場白,海葬儀式正式開始。
到達預定地點,船上點燃鞭炮,鳴笛三聲,親人們慢慢地將裝有親人骨灰的溶解罐沈入大海,並用鮮花和花瓣祭奠。
[市民]海葬觀念得到逐步認可
市民叢先生告訴記者,選擇海葬的方式是因為父親生前曾是山東的漁民,選擇將父親的骨灰撒海是完成父親回歸故裡的心願。雖然現在有條件在山東為老人買一塊墓地,但是海葬的方式更好環保、更加人文,於是他們兄弟三人這次一同來參加了海葬活動。
海葬節約土地資源、經濟環保的特點得到了參與活動市民的普遍認同。有市民者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土葬,骨灰需佔據約2平方米左右土地,花費在1萬元以上;海葬,骨灰不佔用土地,花費在3000元左右。『一對比,海葬的優點就顯示出來了!是各種殯葬形式中最節省的,也是最低碳環保的方式之一。』
[殯葬部門]海葬活動或將常態化
一名家屬將鮮花灑向大海寄托思念。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與去年相比,今年市民對海葬的接受程度明顯提高了,而且接受這一觀念的老人明顯增多。』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所專門負責本次海葬活動的工作人員楊紅偉告訴記者。進入今年3月以來,市民諮詢海葬相關問題的來電不斷。2009年,殯葬部門組織了兩次海葬活動總共纔來了7家家屬,這次一下就來了9家,還有7家報名參加下一次海葬活動。雖然與大連等沿海城市相比,我省作為內陸省份,對於海葬方式接受起來尚有難度,但今年骨灰撒海活動規模的提昇使得殯葬部門更加信心十足。
『海葬的出現,體現了殯葬改革的方向和處理骨灰方式的多元化。』楊紅偉告訴記者,『我們也正在根據人們觀念的更新,考慮將海葬活動常態化。例如,有很多市民在諮詢時提議,活動地點可能不應該只考慮大連,比如山東、上海等地,都可以是舉行海葬活動的地點。為此,我們正在考慮將海葬活動不局限於清明節期間舉行,地域也不局限於大連。』
[海葬後如何祭拜親人]可虛擬追思
雖然海葬的方式更加環保、更加人文,也有人提出問題,將親人骨灰撒在千裡之外的大海後如何祭拜呢?
楊紅偉建議,選擇海葬雖然沒有辦法用鮮花祭奠,但是可以進行網上追思,也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虛擬追思,通過逝者的照片、錄像等進行追思。
參與活動的一些市民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想法,大家認為,可以在自家門口進行簡單的祭拜,關鍵是心意盡到就好了。
新聞鏈接:海葬
海葬的歷史十分久遠,它最早起源於北歐海盜,並成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儀式。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逝世後的骨灰撒海方式,開闢了我國海葬的先河。上海、大連等海濱城市自90年代以來已舉行海葬上百多次,上萬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海葬是徹底解決骨灰入土佔地,節約殯葬支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今後骨灰處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