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訊 昨天15時許,黑龍江測繪局參加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韓惠軍和李福生圓滿完成南極昆侖站科考任務後,順利返回哈爾濱。在此次科考中,兩人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侖站沿線GPS冰流速點觀測、內陸車隊導航、加密『中國牆』、『中國保護區』GPS網觀測以及通信保障等任務。
『雪龍』號與臺風『盧碧』擦肩而過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於去年10月11日從上海啟程,乘坐『雪龍』號奔赴南極,先後完成了對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科考任務,這是中國南極考察史上首次執行『一船三站』科考活動。此次黑龍江省共有3名隊員參加科考工作,其中,韓惠軍和李福生赴南極內陸昆侖站,任宏遠到南極長城站執行越冬任務。
據韓惠軍介紹,此次『雪龍』號在海上航行了32000多公裡,歷時兩個月、6次穿越西風帶、航線歷次最長。剛出發第三天,他們就差點遇上臺風『盧碧』,幸好船長果斷調整航向,行至『盧碧』西南一側,只受到短時雷雨大風影響,與『盧碧』擦肩而過。
獲取秦漢年代地球形成『密碼』
據韓惠軍介紹,在南極內陸高原上覆蓋著厚厚的堅冰,最厚部分可達4000多米,這些冰帶都是經歷了幾千年甚至上億年形成的。南極昆侖站建在整個南極冰蓋的核心地帶,該站的冰芯鑽探對分析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意義。
此次,南極科考隊冰芯鑽探已打了133米。專家介紹說,現在鑽探的133米深度相當於中國秦漢年代。隨著鑽探加深,年代將更加久遠,一旦鑽取出200-300米冰芯,研究人員就能『穿越時空』,獲得5000年來南極氣候變化的相關數據。據了解,我國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鑽探至超過3500米,以獲得最古老冰芯,其可能蘊藏著120萬年以來的氣候演變史。
增設8個GPS點加密『中國牆』
圍繞著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考察隊設置了一個長200公裡、寬30公裡的矩形區域,在這個矩形區域的邊界上,每隔5公裡,布設一個主要用於觀測冰蓋運動的花杆,考察隊員們將其稱為『中國牆』。此次,兩人又增設GPS點8個,加密了『中國牆』。同時,他們還在站區對新建設的科考設施和站區建築進行了補測和修測,為未來以此為中心設立『中國保護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海拔4093米的Dome A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也是地球上氣溫最低點,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目前,Dome A成為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觀測條件最好之處。此次,黑龍江省工作人員還為新天文觀測場地的選址、校正天文望遠鏡方位等方面提供了優良的測繪保障,科考人員將在南極之巔建立全世界性能最優越的天文臺,用以探測宇宙的創生以及搜尋地球外生命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