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七臺河煤礦透水事故5名礦工講述井下求生106小時(圖)
2010-04-13 14:51:58 來源: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史金權

 

  黑龍江新聞網訊 4月1日17時許,七臺河市隆鵬煤礦一井發生透水事故,經過地面救援人員積極施救和被困礦工自救,5名被困井下礦工在106個小時後成功生還。12日,經過院方特許,本報記者進入病房與5位脫險的礦工面對面,聽他們講述井下106個小時離奇的求生過程。

  大水『擰勁』撲過來

  『水是擰著勁兒撲過來的,在狹窄的巷道裡橫衝直撞,發出的聲音都不是好動靜,「嗷嗷的」的。』被困礦工於軍說。

  於軍說,那天他們是早晨4點鍾下井的,在井下工作面乾了一個小時的活兒,大家突然感覺不到風了,他讓工友史金權到風機處看看。『我剛走了200米,就看到大水衝了過來,於是趕緊掉頭往回跑,邊跑邊喊「不好了,透水啦」。我當時都蒙了,緊張得連聲音都變動靜了。』史金權說。

  在不知摔了多少個跟頭後,史金權終於看見了遠處正朝自己走來的劉省,『我就衝他喊,透水啦!快去喊他們。』史金權說。

  劉省隨後發現了五六十米外的於軍、楊興鵬和於靜義,並大喊『透水啦!』『我當時蒙了,轉身往井口跑,這時於軍他們衝我喊「回來」,並讓我喊史金權也回來,往巷道裡跑。』劉省說。

  在這個5人小組裡,於軍歲數最大,50歲。在井下工作了28年,經驗豐富。他告訴記者,發生這樣透水事故,不能『頂水』跑,要『順水』跑,在跑的過程中尋找高地。『當時那種情況,我們要是再頂水跑三步,就得淹死!』於軍說。

  『我把哥幾個歸攏到一起後,讓跑得最快的劉省帶上一把鎬頭在前面跑,能跑多快跑多快,目標是巷道深處三百米遠的那塊高地。』

  於軍說:『快跑到目的地時,水已經沒到膝蓋了。』驚魂未定的5名礦工剛爬上目標中的高地,大水就呼嘯著從高地旁掠過。


 

 
 

於靜義

 
 
  『床』那麼大個地方待了5天

  於軍描述,這塊救命高地有一張大床那麼大,5個人站在上面根本直不起腰。他們在這塊高地上一直待到6日凌晨1點鍾,距離高地兩米之下就是不斷上漲的臭水。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水不漲了。

  『我們在上面待到第二天早晨3點,發現水位開始下降,大家高興完了,知道有人在救我們。』於軍說。

  5個人背靠背,在一起商量應對困境的方案,最終商量的結果是5個礦燈用一個,兩個電子表用一個,省電;分成兩組每隔一小時觀察一下水位變化;輕易不要亂動,保持體能;輕易不要撒尿,有尿必須憋著。

  『前三天,我們一點兒都沒感到餓,也不知道渴,就是上火。』楊興鵬說,感覺飢渴的時候,是在4月4日。


 

於軍

  皮帶嚼不爛 手紙沒吃夠

  4月4日早上6點15分,大家驚喜地發現水位開始迅速下降。大家一下子感覺又餓又渴,可是什麼可吃的、可喝的都沒有;有水,但臭不可聞。『實在沒什麼吃的,我突然想起了皮帶。』於軍說。

  於軍把腰帶放到水裡泡了六七個小時,開始一點一點撕咬,好不容易咬下一小塊,根本嚼不爛,咽也咽不下去,就像粘在嗓子上似的。楊興鵬在衣袋裡找出幾張衛生紙分給大家吃,大家都覺得好吃,沒吃飽就沒了。

  在高地頂部,大家發現有水滴下,於軍找來安全帽,放在下面接水。『大約一個小時纔能接半帽子水,大家分著喝。』於軍說。

  最難熬的還不是飢渴,是寒冷的氣溫。大家凍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相擁在一起取暖。『當時最熱乎的只有尿了,我接了點尿試著喝了些,覺著身體暖暖的,挺好!就建議他們都喝。』於軍說。結果大家感覺都不錯。


 

劉省

  每三小時講一個笑話

  『誰也不能死,誰死了我就吃他的肉!』劉省開玩笑說。

  大家在極度恐懼中熬過兩天後,有人開始沈不住氣了。

  『咱們試著游出去吧。』於靜義提議。『簡直是沒長腦袋!』於靜義的想法很快被大家否定了,大家開始講故事,開玩笑,要求每人每三個小時必須講一段故事或笑話,不講不行。

  『到最後大家實在沒啥講的了,我就說誰要是熬不住死在我前邊,我就把誰的肉吃了。』於軍說。

  『在大家相互鼓勵下,我們最終誰也沒吃誰。』於軍打趣地說。


 

楊興鵬

  徒手扒了七八噸煤石

  轉折發生在4月6日零點。

  『看著水一天天往下降,已經露出了底部泥石,我們決定6日3點衝出險境。』於軍說。 『走了不到一百米,就發現前路已被煤石堵死了。我們用鎬頭刨、用手扒,足足扒了2個小時,扒開七八噸煤石後,終於扒出一條生路。』於軍說。

  『等我們從扒開的縫隙中鑽出去,聽到了救援人員的聲音。』於軍說,等他們用石頭敲擊管道,向地面發出求救信號不到半分鍾,救援人員出現在他們面前。看見水面上反射出的燈光,5名礦工看到了生的希望,最終重返地面。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