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6日訊 位於阿什河畔的阿城區,古為女真肇興之地,不僅是金代第一個帝都所在地,更成為源遠流長的金源文化中心,然而,由於許多文化資源近千年來一直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在長期缺乏系統地整理和保護的情況下,部分珍貴資源逐漸已面臨湮沒之虞。
記者近日從阿城區政府獲悉,全國首個『金源文化生態保護區』近期已呼之欲出,今年9月將代表黑龍江省申報國家審批。通過『保護區』的整合、搶救與保護作用,延續千年文脈,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助力冰城『文化名城』建設。
全國首推『金源文化保護區』
據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永年介紹,今年是我國首次在全國審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對文化的『活態性』和『整體性』要求尤為嚴格。而以哈爾濱阿城區為中心的『金源文化生態圈』,包含了歷史遺址、文物、婚俗、藝術、飲食等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影響遍及東北三省廣大地區;許多文化資源至今仍是傳承人通過口傳心授等方式傳播沿襲。綜合各方面因素,冰城的『金源文化圈』都非常符合『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審標准。據悉,今年年底,『金源文化生態保護區』將作為重點推薦項目之一,代表黑龍江省參加文化部的審評。一旦審批通過,全國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正式花落冰城。
王永年同時表示,所謂『金源文化圈』並非自古有之,而是經過歷時3年的艱苦尋訪、發掘整合而成。據介紹,由於此前一直缺乏系統化的整理和保護,相當一部分的金源文化資源近年已逐漸面臨缺損、失傳等問題。為此,從2007年3月開始,阿城區組織了一支由文保人員、文史民俗專家組成的考察隊,遍訪阿城、五常、賓縣等地及東北三省部分城市,搜集、發掘、整理民間金源非物質文化資源線索568條,加上阿城區劃內290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個體系完整、內涵豐富的『金源文化圈』最終成形。截至目前,已有5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立項保護,15項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及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眾多『文化遺產』鮮為人知
據民間主流傳說,『哈爾濱』源自女真語『阿勒錦』,譯為榮譽之意。金源文化與冰城的歷史淵源由此可見一斑。而通過『金源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現已立項保護的66項文化遺產及近千條『線索』,幾乎便可整理出一部十分成體系的哈爾濱地方民俗發展史,其中許多『遺產』如今已鮮為人知,更顯神秘迷人。
作為金上京會寧府所在地,阿城區區劃內歷史遺跡眾多。不過,提起『亞溝摩崖石刻』,很多人便不免有些陌生,而事實上,這處石刻遺址在1988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國內極少數十分清晰的摩崖石刻遺跡之一,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據了解,亞溝摩崖石刻位於阿城區亞溝鎮以東5公裡的『石人山』南坡,石刻由並坐前視的男、女兩幅像組成,雕刻技法傳神,人物栩栩如生。有關石雕內涵多年來始終未有定論,從金太祖及皇後形象,到護國林神形象等眾說不一。
此外,在冰城黑土生根發芽的金源民俗文化,更融入了本地人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絕美的『龍繡』技藝、誘人的滿族『八大碗』手藝、神秘的薩滿舞蹈等,如今雖已成『小眾』,卻依然魅力十足。通過『保護區』的搶救與保護,這些寶貴的冰城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重煥千年榮光。
多元發展打造文化名城
『金源文化是冰城民俗歷史的文脈,保護與傳承勢在必行。』阿城區文化體育局局長景小龍表示,通過對金源文化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傳承,將進一步豐富哈爾濱城市文化的內涵與底蘊,促進對城市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發展,助力冰城實現『文化名城』的發展目標。
景小龍認為,通過打造全國首個『金源文化生態保護區』,阿城區將根據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建立『分級保護制度』,系統化地挖掘和保護文化遺產;同時,將深入尋訪、表彰相關的傳承人,為面臨失傳危險的項目尋找傳承者,保證金源文化的傳承發展。
據阿城區旅游局介紹,本月24日,一次大型『旅游推介會』將在阿城區舉行,全市20家主要旅行社屆時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多條圍繞『金源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展的文化旅游線路,從挖掘城市文化內涵的角度,豐富文化旅游市場,為冰城旅游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
主要物質文化遺產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亞溝摩崖石刻、松峰山金代道教遺址、小嶺東川冶鐵爐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阿城清真寺、金代駙馬城遺址、金代半拉城子遺址、金代東城子遺址、金代小城子遺址、阿城文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