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美麗的大天鵝和中華秋沙鴨在清澈的興凱湖湖口洗去風塵。
東北網4月17日訊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句,詩中春光的寶貴與鶯燕的忙碌與哈市目前的春季景象形成鮮明對比。12日到13日的春季暴雪,不僅讓哈爾濱市民再次穿上了厚厚的棉服,更使得300多只北徙的候鳥於13日被迫降落到哈市松花江江面上。記者了解到,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持續的低溫天氣和近日的暴雪使得今春遷徙回北方的候鳥種群、數量都有所減少。
天氣寒冷
候鳥回歸晚一月
『往年這個時候,我檢測到經過植物園的北徙候鳥的種類少說也得有三四十種,但是今年卻只來了3種。』談起回遷到北方的候鳥,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高級工程師李濱勝感慨地告訴記者,由於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天冷雪大,往年3月中旬就能觀測到的來北方『報道』的候鳥種類明顯減少,直到4月上旬他纔觀測到3種北徙的候鳥,比去年候鳥遷徙時間推遲了近一個月。
候鳥遲歸不僅僅是哈市獨有的現象。記者了解到,位於中國最北省份的黑龍江省三江濕地處於東北亞鳥類遷徙的大通道上,每年3月末就有數百萬只候鳥經此遷徙、停歇和繁衍。今年由於我省撫遠地區多次出現降雪天氣,濕地內積雪融化時間延後,導致候鳥的遷徙日期較往年推遲了一周左右。
同樣的情況在嫩江縣也存在,記者從嫩江縣高峰鳥類保護環志站了解到,往年3月20日是田巫遷徙至我省的高峰期,但觀測人員直到3月末纔發現小群的田巫遷徙,高峰期至今沒到來。
談起候鳥紛紛遲歸的原因,李濱勝告訴記者,鳥類能否安全遷徙,氣候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天氣持續寒冷。低溫天氣使得大多數雀類候鳥推遲了來北方的時間,而以雀類為食的鷹隼類也隨之推遲了向北方遷移的時間。
食物緊俏
遷徙鳥群規模小
嫩江縣高峰鳥類保護環志站副站長李顯達告訴記者,嚴寒的天氣不僅使得鳥類的遷徙日期推遲,更使得回歸的候鳥群規模越來越小,數量也大幅減少。該環志站生存著百餘種林棲鳥,其中,白腰朱頂雀、蒼鷹等都是夏候鳥,每年冬季飛去南方越冬,次年再飛回我省繁衍棲息。
『現在環志站觀測到的回歸候鳥已經達到了30多種,但是候鳥的數量卻比去年少了許多。就拿雀形目屬鳥類來說,去年我們觀測到的規模較大的北徙群,其候鳥數量達四五千只,而今年能見到200多只的遷徙群就很難得了。我們在3月末觀測到田巫遷徙到北方,其數量也明顯減少,往年都是千八百只成群北歸,今年春天規模較大的遷徙群只有100多只。』李顯達副站長告訴記者,從2004年起,遷徙回北方的鳥類數量開始逐年減少,候鳥春季北歸後開始繁殖,在繁殖期,鳥類更是需要充足的食物以保存體力,厚厚的積雪讓昆蟲鼠類不肯露面活動,樹木發芽晚,加上積雪壓食,使得許多小鳥無處覓食。食物的匱乏必然會導致繁衍失敗,使得北歸的候鳥數量越來越少。
『由於捕食困難,一些鳥類不得不「鋌而走險」。』李顯達告訴記者,俗名為『夜貓』的雕梟平日裡以老鼠、野兔、小鳥、蛙、蛇等動物為食。幾天前,由於天冷雪大,一只遷徙至嫩江縣的雕梟就因為無處覓食,竟然跑到居民家中尋找食物,結果被發現後送到了嫩江縣高峰鳥類保護環志站。
體力不支
遷徙途中頻死亡
候鳥在春季遷徙時是從南向北、由越冬地區飛向繁殖地區的,其遷飛的路線也都是常年固定不變的,往往沿著一定的地勢,如河流、海岸線或山脈等飛行。在北徙過程中,候鳥中途會降落到適宜的地點取食,補充能量後繼續遷徙。因此,對於那些不遠萬裡來到我省的候鳥來說,最需要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食物,以便恢復長途飛行的消耗。但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卻將它們置於嚴寒和狂風暴雪之中,這對候鳥的身體狀況是個嚴峻的考驗。
每年冬季候鳥南遷時,常常有哈爾濱市民會發現一些老弱病殘的鳥兒在遷徙中因為地面食物被雪覆蓋,無處覓食而餓死,掉落在江邊或林地裡。同樣,今春回遷,這些候鳥再次遇到了同樣的難題——因寒冷和無處覓食而造成體力不支,甚至死亡。『今年春天,我每天都能觀測到體力不支的候鳥,它們反應遲鈍,經常在低飛過程中撞到建築物。這在往年的觀測中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李顯達懮心地說。
李顯達說,雖然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有利於鳥類種族的進化,繁衍出生命力更頑強的後代,但是數量逐年減少和對於珍稀鳥類來說,這種淘汰是很危險的。除此之外,候鳥飲用水的質量逐年下降和一些人對候鳥的捕殺也是候鳥數量下降的原因。
紮龍鶴類
數量沒減反增加
初春的大雪給大部分北徙的候鳥帶來不利影響,但對於棲息在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丹頂鶴等鶴類候鳥來說,天冷雪大並沒有使它們數量減少。
記者了解到,紮龍是我國最大的丹頂鶴繁殖棲息地,又是丹頂鶴和其他水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全世界共有15種鶴,而紮龍保護區內就有6種,分別是丹頂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白鶴和灰鶴。與其他候鳥遲歸不同,今年3月10日,丹頂鶴如期來到紮龍。目前,到紮龍棲息的鶴類數量與去年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濕地科檢測中心主任逄世良告訴記者,前幾日,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杜蒙縣觀測點某片濕地觀測發現,去年同期僅有5只鶴屬飛禽在該片濕地棲息,而今年卻達到了20只左右,在紮龍保護區內的其他三處觀測點,工作人員均發現回歸鶴類的數量高於去年同期。
逄世良主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今年春季雪大,積雪融化後變成水,使得紮龍濕地環境更好,以濕地為家的鶴類更喜歡來此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