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邊防派出所搞起木耳種植 民警科技下鄉成了致富領路人
2010-04-26 16:28:1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常烈 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6日訊 (常烈 記者 楊林川)『走、走、走,到我們江南村去看看,都說「江南」是個好地方,我們鄉的江南村也是別具特色好地方,常言道:「不到長城非好漢。」你們來到常勝鄉,如果不去江南村就是最大的遺憾。』嘉蔭縣常勝鄉鄉長於濤見到記者自豪的說到。

  來到江南村後,記者被寬敞的街道,整齊的住房,漂亮的『愛民廣場』驚呆了。於鄉長向記者介紹道:『我們鄉的江南村以前是治安狀況復雜、村容村貌較差、閑時麻將撲克成風、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業餘文化生活單調,整體生活水平較低落後村。自2007年,常勝邊防派出所在實施愛民固邊戰略中,將江南村確定為『愛民固邊模范村』後。整個村那是大變樣了,已經成為遠近文明的「特色生態模范村」。』

  是什麼力量能讓這麼一個落後村變成模范村呢?

  常勝邊防派出所所長李方林向記者透出了實情。『在創建愛民固邊模范村初期,我和教導員孫永權也煩了愁,因為江南村是伊春支隊首創的模范村,當時什麼經驗都沒有,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我和孫教導員多次組織、協調常勝鄉政府、民政等工作組深入江南村調研,結合實情,科學規劃,采取了『三步走戰略』。一是摸村情、體民情,做好調查研究。為充分做好生態模范村創建工作,我所民警李奇深入江南村農戶家中足門足戶進行走訪,采寫了5萬字的走訪筆記,全面掌握了江南村的人口現狀、村情村貌、生產生活等方面情況,最後,民警李奇編寫了2萬字的發展生態模范村的可行性報告,為模范村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找潛力,查薄節,理清發展思路。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所幫助江南村黨支部、村委會理清生態建設發展思路,找准潛力所在和薄弱環節,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出發點,以路面平坦整潔、文化設施配套齊全、整體布局合理為目標,研究制定了符合江南村實際和村民意願,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近期、長遠的生態建設發展規劃。三是打亮點,優環境,構建發展體系。我們所按照創建生態模范村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了創建規劃和具體實施意見。從打造新亮點,優化新環境入手,幫助構建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幫助構建鄉風文明的和諧發展體系,使江南村形成以種植業為主體,養殖業為輔助的產業經濟結構。

  『去「愛民」休閑廣場坐坐吧,咱們邊走邊說。基本創建構想形成以後,我們所召開所務會,會上全所民警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實在管用」的原則,緊密結合江南村發展實際,動真情,想實招,真幫實扶。重點在『二個方面』開展幫建。』一是幫助招商引資,帶動生產發展。07年,我們所結合江南村靠近黑龍江得天獨厚自然便利條件,經過與嘉蔭縣政府、常勝鄉政府、江南村委會多方考察、論證,在村北1000米處『三道溝』地點修建養殖水壩。經過招商引資,客商張玉生投資70萬元的建成了水域面積達182000平方米養殖水壩。江南村村民采取自願承包的方法,開展飼養江魚、林蛙綠色養殖業。僅此一項江南村承包戶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二是幫助修建廣場,提供休閑場所。針對該村沒有休閑娛樂設施,農閑時期村民打牌、玩麻將蔚然成風的實際情況,我們所幫助江南村修建了1800平方米『愛民』休閑娛樂廣場,突出生態特點,廣場面積建有籃球、排球場地,各種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齊全,使村民茶餘飯後有去處、健身有玩處,達到有景觀、有亮點。


 

  『請坐吧!看看我們的休閑廣場不錯吧?』『李所長,那邊地裡白花花的東西是什麼啊?』『哈哈,那就是我們派出所推出的「四色」經濟之一的袋栽木耳種植。基礎設施創建結束後,怎麼纔能讓江南村的老百姓富起來?就成為擺在常勝邊防派出所面前的第二項難題。』

  我們所在江南村創新推出『四色經濟』為轄區村民年均增收近萬元。『一色』做強特色養殖業。通過與常勝鄉政府、江南村委會聯系,決定在生態養殖水壩附近,幫助江南村10戶村民建造養鵝基地,引進外地適合於本地成長的笨鵝,打造『生態笨鵝』品牌。利用靠近『山林』這一特殊環境,幫助村民張立軍在一號場子建造養雞場,將雞散放,主要以實用蟲子為主,打造『蟲子雞蛋』品牌。『二色』做大袋栽木耳種植業。突出林區特色,積極發展生態型經濟,通過與常勝鄉政府、江南村商談,決定引導村民發展袋栽木耳產業,在生態養殖水壩西側,劃定袋栽木耳種植區,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袋栽木耳,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江南村共有10戶村民發展了袋栽木耳,平均每戶增加收入10000餘元。『三色』做火生態旅游業。充分發揮生態養殖水壩靠近山林、界江的獨特優勢,幫助開發商開發旅游業,建造家居式旅館、飯莊,開發界江游、江魚垂釣等項目,讓旅游者親自游覽界江,增強對界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四色』做精水壩養殖業。不斷轉變觀念、創新模式,積極推進水壩養殖業數量與質量、效益與生態並重的方式,實現水壩養殖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推進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養殖發展。紅紅火火的村民發展致富項目,使模范村呈現出產業興、人氣旺、人心思富、人心思上的蓬勃景象,形成了千方百計謀發展,人人創業求發展,齊心協力大發展的喜人局面。

  『念山水經,打綠色牌,發養殖財,走特色路。』常勝邊防派出所圍繞綠色生態養殖特色模式出亮點、出實效。通過開展百所千警進萬家進行科技下鄉,組織嘉蔭縣農業專家開展農業技術講座,民警深入村民講解木耳栽培技術,為養殖戶上網查詢防疫病知識,裝訂成冊發放。通過積極向江南村村民宣傳,提供資金、技術和法律服務,提高群眾科技養殖的信心。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和協調貸款等支持,以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為目標,吸引村民投資入股,引導發展養殖業、北藥種植等綠色生態產業。目前,常勝邊防派出所共幫助江南村發展4000只大鵝、30萬袋木耳、60餘頭豬、投入魚苗2萬尾。該所民警經常深入走訪養殖戶、種植戶,了解生產情況,組織養殖經驗交流,打造綠色生態產業品牌。

  『我們回去吧,看這天色可能要下雨了,鄉裡有幾戶村民的房子還存在一些隱患,我要去看看。』李所長站起身對記者說到。記者臨別時不禁的回頭望去。『這樣一個普通的邊防派出所,通過全所官兵的不懈努力,使一個落後村變成「特色生態模范村」,這真正的體現了邊防民警的奮斗創業精神。』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