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位於東北亞中心地帶,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裡(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人口3826萬,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資源大省、農業大省和生態旅游大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獨具的優勢:
一是歷史文化悠久。黑龍江先民有肅慎、澮貊和東胡三大族系。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獻楉矢石砮。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北京作為都城的紀元應追朔到1153年的金代第四個皇帝海陵王,是他將金朝都城從阿城的上京會寧府遷都到燕京並改名為中都,開創了北京成為都城的歷史。東胡發展為後來的鮮卑、室韋、蒙古、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因此,北魏、唐、金、元、清等朝代都與黑龍江有著密切的淵源。黑龍江流域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同時,黑龍江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中國航天精神的發祥地,為新中國解放和建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是自然資源富集。全省森林覆蓋率43.6%,林地面積和林木產出量均居全國第一位;草原面積居全國第7位,天然濕地佔全國的八分之一,有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有1918條,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大小湖泊640個,是全國水土資源配置最佳的省份。目前,已探明各種礦產資源133種,其中石油、石墨、硅線石、玻璃用及水泥用大理石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三是農業優勢明顯。地處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耕地面積2億畝,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1%;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018.4萬千瓦,2009年糧食總產量870億斤,糧食商品量達70%,居全國第1位。墾區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4噸,農業現代化水平位於世界前列。畜牧業佔農業產值比例超過40%,奶牛、生豬、家禽存欄量均居全國前列。寒地黑土是黑龍江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獨具優勢,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5170萬畝,居全國第1位,大米、大豆、雜糧、乳制品、啤酒、礦泉水、山特產品等品質極佳,成為高端消費者的首選。
四是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形成以重工業為主體,以大型企業為骨乾,以裝備、石化、能源和食品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重型機械、冶金設備、精密儀表及工量具一些關鍵技術和工藝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在采掘工業方面,有一大油田(大慶油田)、兩大林區(大興安嶺林區和伊春林區)、四大煤礦(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在機械工業方面,有一大重型(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兩大機床(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三大動力(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此外,還有北大荒農墾集團、哈藥集團、哈航空工業集團、龍電集團等一些著名大企業集團。主要工業品中,原油、大型發電設備、微型輕型汽車、重型機床、亞麻布、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啤酒、人造板等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建國五十多年以來,為國家提供了大約佔全國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裝備和國防軍事裝備。
五是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金融業快速發展,共有24家政策性和商業性銀行在我省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28家中外保險公司和22家證券公司在我省設立機構。傳統商業、餐飲業煥發新的生機,新型流通形式和經營業態不斷擴展,許多世界著名連鎖企業在我省設立了分支機構。近年來,全省服務外包產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哈爾濱和大慶兩個城市入選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六是科技實力較強。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5所,普通高校68所,科學研究開發機構701個以及專業技術人員近120萬人,院士38位。我國最大的獸醫藥科研基地,最大的傳感器技術研究基地,重要的水電、火電、核電技術研究基地,最強的玻璃鋼材料研究科研單位,最大的焊接技術研究基地等建在我省。我國大多數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如三峽水電工程、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衛星、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核電站等,都有黑龍江的工業產品和科技成果。
七是對外開放全面發展。隨著中東鐵路修建,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上個世紀20年代,哈爾濱市有34家外資銀行,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外國商業機構達1809個,當時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居全國六大海關首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中國最早的廣播電臺、電影院、啤酒廠、卷煙廠、拳擊俱樂部、滑雪場均在哈爾濱市。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中,有22個項目落戶龍江,這些項目至今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先後開放了25個國家一類口岸,佔我國一類口岸數量的近十分之一。投入使用的機場共有9個,已開通國內航線90條,國際及地區航線11條。擁有60條鐵路乾線、支線和聯絡線,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裡是連接歐亞國際鐵路乾線,可開展國際過境集裝箱運輸業務。公路已形成以高速公路網架為核心的公路網絡,已開通國際公路客運線路22條,國際公路貨運線路21條。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外貿進出口額在全國位於第13位,目前已有79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我省投資,有3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我省投資52個項目。我省已與30個國家締結國際友城關系71對,友城分布已從俄、日、韓等周邊國家拓展到全球五大洲。黑龍江對俄貿易始終佔全國對俄貿易總額的20%左右。去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我省時指出『要大力推動對俄經貿合作,希望黑龍江成為我國沿邊開放橋頭堡和樞紐站,真正發揮作用』,中俄兩國政府正式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為黑龍江對俄經貿合作帶來了新機遇。為了適應中俄經貿發展形勢,黑龍江省積極調整對俄經貿合作方式,由以貿易為主向貿易與投資合作並重轉變,由以商品貿易為主向商品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全面發展轉變,由以邊境地區為主的局部合作向以中心城市為支橕的區域合作轉變,由以口岸通道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加速發展口岸經濟轉變,由以經貿層面互動為主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轉變。目前,黑龍江正在著力推進中俄石油管道工程、黑瞎子島保護開發、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黑龍江同江鐵路大橋、外貝加爾邊區林漿一體化項目、中俄企業共同投資的3萬噸海綿鈦項目、東寧中俄機電產業園、烏蘇裡斯克康吉經濟貿易合作區等大型投資項目。隨著這些大型基礎設施和資源深加工項目建成,黑龍江對俄經貿合作必將會邁上新的臺階。
八是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冰雪旅游基地和生態旅游基地。我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自然風光獨特,生態環境一流。冰雪風光、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藝術等別具一格。亞布力是國內外著名的滑雪避暑勝地,是我國最大的國際旅游滑雪度假區,200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雪上項目在這裡舉行。被稱為『中國第一雪鄉』的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呈現『冬雪漫林間』的景象,是賞雪的好地方。漠河位於中國最北端,可以看到絢麗多姿的北極光,被人們稱為『北極村』。『林都』伊春市素有『紅松故鄉』、『天然氧吧』之稱,有五營國家原始森林公園、湯旺河石林、桃山滑雪場和茅蘭溝等。五大連池由火山爆發形成的5個相連的堰塞湖和周圍14座火山丘組成,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風景區、療養區。興凱湖是中俄邊境最大的界湖,我國境內面積1080平方公裡。此外,哈爾濱的太陽島、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龍塔、東北虎林園,嘉蔭的恐龍化石遺址,齊齊哈爾的紮龍鶴鄉,寧安的火山口地下森林公園等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旅游資源。
近年來,黑龍江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較快發展,特別是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88.0億元,同比增長11.1%,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29.1億元,同比增長3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01.8億元,同比增長19.2%。當前,黑龍江正在全力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東北亞經濟貿易區、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高新技術產業集中開發區等『八大經濟區』,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老工業基地改造工程、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工程、現代交通網絡建設工程、貿易旅游綜合開發工程、科教人纔強省富省工程、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創建『三優』文明城市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等『十大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堅持強基礎、調結構、提效益、惠民生、促和諧。強基礎就是繼續加大交通、水利、生態、城鄉生產生活方面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為長遠發展打基礎、攢後勁。調結構就是著力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為經濟發展蓄積能量和動力。提效益就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向資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向產業昇級要效益,向科技進步要效益,向低碳發展、綠色增長要效益,向現代經營管理要效益,向品牌塑造要效益。惠民生就是通過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一方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生活水平,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和諧就是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步伐,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弘揚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良好社會風尚,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下一步,全省將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推進基礎設施和大項目建設。以300個省重點大項目為帶動,201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要實現6790億元。在現代交通網絡建設上,確保完成公路建設『三年決戰』攻堅目標,建設重點公路工程35項、4659公裡。完成農村公路1.1萬公裡,鄉鎮通暢率達到96%,行政村通暢率達到96.7%。加快哈大和哈齊客運專線、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等大中型在建鐵路項目建設,力爭開工哈牡、哈佳客運專線等項目。推進撫遠、五大連池、加格達奇三個機場和哈爾濱機場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力爭開工建設黑河港、撫遠港擴建工程等重點航運項目和松花江依蘭航電樞紐工程。在現代水利體系建設上,加快建設千億斤糧食產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樞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重點建設三江平原等灌區工程,加快推進西部旱區節水灌溉工程。在能源保障體系建設上,推進11個電源項目、111個電網項目。在重點產業項目建設上,重點加強100個投資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建設。
(二)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包括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發電項目,提昇新能源開發、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衍生產業的規模與水平。新材料產業包括強化新材料研發、新材料制造和產業化、新材料應用,集中打造鎂合金材料、鈦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鋼、新型高強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體、聚烯烴及改性材料等『六個優勢特色基地』,建設高檔石墨制品、大直徑單晶及新型半導體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特種銅合金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七個優勢特色產業群』。節能環保產業包括推動重大節能、節水、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和節能產業化項目,發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包括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尤其要重點推進基因工程藥、現代中藥、抗生素、動物疫苗、新藥開發。信息產業包括推進通信服務、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推進數字集群通信產學研基地、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產業園建設,謀劃和加快『物聯網』建設。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包括加快電站裝備、石油石化裝備、大型鑄鍛件生產、民用航空、重型機床的信息化改造,提昇核心競爭力和規模水平。同時,開發食品裝備、農機裝備等產業,推進支線飛機、直昇機、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動力裝備的生產制造,搞好大飛機配套的項目建設。做大做強食品產業,重點發展糧食、乳品、肉類、馬鈴薯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快五大連池、北極村等旅游龍頭產品建設,打造一批旅游名鎮,叫響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兩大品牌,推動旅游業跨越發展。著力發展會展、物流、金融、創意、動漫、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娛樂、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強化哈爾濱、大慶兩個國家首批服務外包示范市作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和服務外包產業。
(三)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加快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2010年糧食總產量力爭登上900億斤新臺階;加強水利化、機械化、標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實施『千萬噸奶』和『五千萬頭生豬』工程,積極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啟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推進畜牧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全省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3%。
(四)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產業技術創新行動、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行動、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科技園區提檔昇級行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行動、創新型企業建設行動、民生科技工程行動、對外科技合作行動。(五)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全民創業,降低准入門檻,加強創業培訓和輔導,加快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拓寬創業領域。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梯次扶持微型和小型企業發展壯大,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戶,扶持2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迅速做大,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50戶。堅決落實國家和省關於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徹底清除各種不利於發展的條條框框。
(六)提昇對外開放水平。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於黑龍江要成為沿邊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樞紐站的要求,全面實施對俄經貿合作適應性戰略調整。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貿易方式、優化貿易結構,增加我省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壯大經貿主體,扶植一批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對俄貿易拓寬領域、提昇層次。進一步加強對俄園區建設,積極推進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和黑瞎子島對俄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動黑河、綏芬河、東寧三個互市貿易區向跨境經濟合作區轉變,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模式,推進烏蘇裡斯克、華宇等經貿合作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對俄物流通道建設,推進納霍德卡國際物流集散港建設,推動同江鐵路大橋、洛古河界江大橋盡早開工,加快撫遠等深水碼頭改造,積極發展江海聯運,加快綏芬河至東寧口岸連接線公路建設。進一步強化對俄科技合作,通過建設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項目、互派交流人員等形式,不斷擴大合作成果。進一步加大對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開發項目和資源能源合作利用項目的投資,建設縱向產業鏈,橫向產業群,深化對俄投資合作。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擴大與歐、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的經貿合作,積極拓展中東、拉美、非洲、西亞、東盟、臺灣等新興市場,不斷擴大這些地區在我省的投資、貿易比重。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摩擦,有效防范經貿風險,推進機電產品出口,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加快『走出去』步伐,健全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國企和大型民企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開展跨國經營。把握國際資本流動新趨勢,積極引進世界知名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抓住港澳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西進』、『北上』的機遇,深化與港澳投資者的合作。堅持『省外即外』的開放戰略,加強與外省、區、市合作,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戰略重組的機遇,主動加強與央企的對接合作,吸引央企資本入駐龍江。
(七)繼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繼續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城鄉居民生活保障工程、公平教育工程、公共醫療衛生和人口計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文體繁榮工程、『三網』融合進程等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