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6日訊 細心的市民發現,哈爾濱市街路上今春植了許多新綠,少了原先的楊、柳,多了榆、柞、槭類鄉土樹種及丁香、果樹等。楊柳本是哈爾濱市城市綠化的主力軍,分布廣泛,為何被取而代之?這與黑龍江省過敏研究所的專家3年多的一份調查有關。
每到春季,一些有花粉過敏癥的市民一出門就會出現流涕、流淚、打噴嚏的過敏現象。而被市民稱為『六月雪』的楊柳飛絮便成了過敏源的傳播者。記者從省過敏研究所了解到,哈爾濱市春季花粉過敏患者數量平均每年翻兩番左右。而市民出現花粉過敏癥狀時,正值哈爾濱市的春季,許多花基本沒有開放。那麼是什麼導致市民出現花粉過敏癥狀呢?該所和國內唯一一家過敏病專科醫院哈爾濱華醫過敏病醫院的專家們聯合,從2007年3月開始在哈爾濱市6個區分設了6個監測點,采集花粉樣本,並結合臨床進行對照,對哈爾濱市花粉致敏疾病及其發病機理等進行研究。
經過3年多的調查發現,雖然哈爾濱市植物種類很多,但導致市民春季花粉過敏最多、最嚴重的是樹花粉。他們采集的花粉樣本中,楊樹、柳樹的花粉佔60%以上。這些靠風傳播的樹木花粉可被吹得很遠,最遠可達400海裡之外,或者上昇到萬餘米的高空。所以越是大風天,過敏的人越多。
而楊柳恰恰是哈爾濱市過去城市綠化的當家樹種。去年冬天,過敏病專家向哈爾濱市園林部門提出建議,在城市綠化規劃時將植物致敏因素考慮進去,盡量避免新增易致敏的綠化植物。
記者從哈爾濱市綠化辦公室了解到,過敏病專家的建議被充分考慮到綠化規劃中。目前,哈爾濱城區內擁有的樹木數量達1000多萬株,其中,楊樹和柳樹所佔比重達60%,分布在哈市近2000條街路和大大小小千餘個居民庭院、公園廣場和工廠單位院落中。今年,新植樹木100萬株,以10餘鄉土樹種———榆樹、糖槭等為主。園林專家充分考慮到楊柳花粉致敏因素,在選種楊柳時,也只選雄株,不選飛絮的雌株,從源頭上切斷楊樹、柳樹花粉的傳播。目前,哈爾濱市的行道樹已經基本捨棄楊柳。